《郑源来自传》 • 第十章(下)

郑源来自传

第十章 奉献侨教

10.华校发展任重而道远

《论语》中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华校是华侨华人筹资创办的学堂,华文课本是中国暨南大学和柬华总会共同编制的课本,课程在学校占较大的比重,华侨华人子弟是学校主要生源。华校是海外华文教育最坚实的体制,也是中华文化在海外最直接的传播阵地。

华校发展到今天的历程,可算是顺应人心,先苦后甘,是艰辛创立、无限付出。总之来讲,也是获得满意的答卷,振奋复兴之后,面临不少的挑战,但我们华人采取灵活的应对方式,正逐步地击破。

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柬国政局的日益稳定经济重建也全面展开,柬政府鼓励华人积极参与国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重建,由此柬埔寨华侨华人正式获得新生。华人经济也随之迅速崛起与壮大,支撑起柬埔寨经济的半壁江山,因此我联合有识之士致力于华校振兴教育事业。所谓:“勿忘我根,勿断我本。”

柬埔寨自1992年复办华校,当时华裔子弟学习华文的要求十分迫切,华社办学热情极为高涨,但教育体系也不大完善;学校只办半日制,因与本地柬校时间列有碰撞,不过一般局部华校也能开办全日制。

华校存在诸多问题,百废待兴的状况,虽令人焦虑不安,毕竟任重而道远。华校属于外文学校,不能纳入当地的国民教育体系,政府在经费方面不予支持,所有的办学经费都是由华社筹集。华文学校虽然被当地政府承认,但无法受到国民教育的待遇,华校的生存还是以百变应万变的方式行事,共同作出积极的贡献。虽然华校有点波折,我们必须要采取灵活性,亦可生存相安无事。

我们柬埔寨的华人社团十分注重华文教育,华文教育规模广大、分布各省市。要获得长远稳定发展,除了努力解决师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外,唯一出路就是谋求融入所在国的教育体系,这需要汇集全柬华校凝聚力量来争取实现。

我有两点体会,就是华校的不足处有:一是华文作为母语进行教学与当地脱离了体系;二是华校特别的“独立”性,如一个结构群体的柬华总会。也就是说,要与当地社会主流文化有着相辅相成的结合,而使华校在各种特殊时期得到公正美好的待遇,譬如借鉴马来亚之华人群体。

我从中华文化精粹中汲取营养,并一路践行,被社会各界赋予高度评价。我经常思考以上之问题,也呼吁有相关机构、学者思考及研究,以促进海外华文教育事业健康、平稳、持久地发展。

11.拳拳赤子心,悠悠报国情

儒商是一种气度和风范,我始终奉行儒商精神。财富虽关乎事业、命运改造,亦该饮水思源,回馈社会各界朋友对我的支持与拥护。“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我理解至深,将竭力用行动来践行这一准则。

且说在红高棉出来的人说话真是耐人寻味,但也很有道理。意思是说:我们华人是属于嫁出去的女孩子,是被家人泼出去的水,嫁出后久久回娘家一次,只是买点东西来探视父母亲而已,即便鞠躬尽孝了,也难以打动祖国母亲的心,依然得不到亲情的待遇,宛如不以为意有点隔阂。对于我们飘泊在海外的游子来说,实在是凄凉无法接受的悲伤,有时更是触景伤情。心系祖国却视为自作多情,得不到领会,思潮起伏涌上心头,实在无父可靠。反正来说无论是父母亲打、骂、赶,却依然割不断的血脉亲情、眷眷思念。希望祖籍国对我们海外华人改变观念,但又无法理解一股热情换来的却是冷眼相对,视之不见。

昔日因为环境所逼迫,祖辈们海外漂泊成游子,外出谋生,当然四处分散寻找生活;做生意也是顺理成章的选择,所以华人跑到世界各个角落定居,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有的还被当地政府蔑视,遭受当地人民白眼相待和排斥,即便取得了居留权,也不被承认是这个国家的公民,苦不堪言。假使居住国对中国抱有敌见的话,首先就会拿我们华人来开刀泄愤;不过对我们华人来讲,一有机会赚到钱,第一时间就会想起自己的家乡,想着该怎样付出才可以为她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我们都是华夏子孙、炎黄后裔,血浓于水而情更重于山。俗语讲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乡中水?祖国强大了,作为她的儿女在外面,也觉得很骄傲、自豪,腰杆子坚硬,我们安居乐业得到保障,归根到底血脉亲情还是难以割舍!
怀博施广济之心,播撒大爱予华校。鱼知水恩乃幸福之源也。赚于社会贡献社会,钱虽然是少许,但意义重大。比如祖国有天灾人祸,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社会名流,以及各界兄弟朋友的关心,呼吁参加救灾活动。我向来不落人后,共同为我们祖国亲人慷慨解囊表达一片爱心;如四川地震,水灾,雪灾,台湾地震等,中国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我们的爱心捐献。虽然当时生意才刚起步,手头也并不宽裕,但是感觉为祖国母亲排忧解难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亦不容缓地将3000、5000美金送到柬埔寨柬华理事总会,然后由总会再把爱心捐款送到中国驻柬埔寨大使馆,之后大使馆再将我们这些海外游子的殷殷心意送回祖国。

2013年12月,中国侨联第九届委员会海外顾问委员会于北京召开,我应邀参加北京会议。中国政府近年来不断加强对华人华侨关心,并出台相关政策给予支持。本次会议得到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国家领导人七位常委全部出席,场面非常隆重,很多领导都上台发言祝贺,使会议增添了不少热闹气氛,我很荣幸参加这次的会议。我获颁中国侨联第九届委员会颁发海外顾问证书,心里非常高兴,一生服务侨社教育事业得到光荣的见证,也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一个民族在历史意义重大事件中同仇敌忾,2015年我有幸地被邀请出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并亲临观看举行阅兵式。我内心感到无比的激动和喜悦!一生的夙愿终于实现了,立志为侨社服务,今天也是宿志得偿。阅兵仪式现场,庄严雄壮的场面令人惊叹,祖国的强军气概豪迈,令人鼓舞,也使一些国际不明智分子望而生畏。这次阅兵不仅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强大,也让我们这些华人华侨更有底气,身为海外华人,我深深地为祖藉国的繁荣昌盛感到骄傲与自豪。

以此光荣的激情于外,并且在我人生的旅途上,一直对公益活动从未停歇,于是创办华校的追求执著和坚持,达到了一种席不暇暖的地步,连自己都感觉到不可思议。如今的华校,无论从校园设施上,师资力量上,学生质量上都要求有一定的水平,基于这种理念,在社会上得到认可。我欣慰于各界贤达人士的鼎力赞助,一方面也得力于祖国派遣师资到来援教,使我们的柬埔寨华文教育得到蓬勃发展,并预见美好的未来。

“黄牛自知夕阳晚,无须扬鞭自奋蹄。”我从红高棉九死一生一无所有,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中从零开始,环境驱使扬鞭奋进,历经艰苦卓绝的创业历程,千锤百炼事业有了进步;我致力于公益事业,积极推广发展华文教育,不遗余力弘扬传统中华文化。我默默耕耘,做事不必敲锣打鼓,也不必有响亮的口号;只有行动,低调做人,高调做事,踏踏实实把社会交给的任务来落实。

我陆续担任了西哈努克省柬华理事会会长,柬中协会常务副主席,金边柬华总会常务副会长,潮州会馆最高名誉顾问等等纷繁之职务,头衔虽是荣誉但会务工作也是给予不小的压力。曾经终日殚精竭虑且难以分身,但心里却是充实而愉悦的,总算是有了责任为华社服务来分担一份工作,也是光荣的使命。

虽常年在外,然难忘桑梓。听着孩子们操着一口流利的柬语而不识乡音,真乃痛心疾首。在这些无奈的环境中,挺身而出,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结果所有的愿望与付出的代价也是得到明显的回报。

人生芳秽有千载,世上荣枯无百年。所以要在短暂的人生中,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珍惜时间,珍惜名誉,努力推动传播文化创新,才能换来满园桃李的芬芳。

12.奉献,我还在路上

我以美好激动的心情,挥笔撰写出生平经历的事迹,特别是对生活与社会的发展,但生活与教育两者相结合也是分不开的。我始终强调能贡献华社事业,以及关心祖籍国的繁荣富强,是我一生莫大的荣幸。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振兴,靠的就是“兴学重教”。我们要实现个人理想,必须培养下一代子弟读书、做学问。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告诉我们:“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柬埔寨华校是传承中华文化的载体,华文教育历经波折,在恢复华教20年后,在各界仁人君子的努力下已重现生机,全柬已有华校60余所, 就读学生5万余名。新时期华校主要任务是教学改革、提高质量为主;因为特殊的环境和特殊的背景,我认为,华文教育任重而道远。

我们愉快地看到,中柬两国经贸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尊循着传统友好关系不断加强合作与沟通,这与两国领导人锲而不舍的推动不无关系的。华人企业在柬投资兴业不断扩大,就业机会吸引着柬学生掀起了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的热潮,中文学校已成了辅助柬国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重要平台。

我们华人不仅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灿烂文化, 民族精神也将指导新生代华人华侨道德观,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华侨锐不可当,将为所在国和祖籍国发挥经贸,文化友谊的栋梁作用。

柬埔寨华校的创办来之不易,因战后经济萧条,不要说是要建学校,连一天两餐都很难为继,但人虽穷,志不能短。后来时间慢慢推移,生活上有了改善,一些老一辈的华人提倡重新开办学校,不许子孙忘本,在侨社的响应下,就这样才有今天的校舍屹立在学校之林。

对于华裔子弟传承中华文化教育的遗业是不可忽视的,让我们共同守住民族文化这个根,永不丢弃!我感动于寸草春晖之情,有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作航向指引,不论付出与回报,我都是快乐的、微笑着来履行华社交给的我职责!

注:《郑源来自传》一书由作者郑源来勋爵授权柬华日报独家连载刊登,未经作者允许,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转载或抄袭本书。

《郑源来自传》 • 后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