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中国农民画“网红村”:现象级的农闲写意

【综合消息】在中国广西中部有一条蜿蜒的河流,叫浔江。浔江位于柳江上游,从东向西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向南汇入浔江的大小支流的两岸,是侗族人的聚居区。这里不但有着侗族人的风雨桥、鼓楼等造型独特的建筑,侗族大歌、芦笙舞等民族风情歌舞,近年来还出了一个中国农民画“网红村”,吸引旅客前往一探究竟——独峒镇独峒村。

就地取材 挥毫写意

盛夏的骄阳似火,我们驱车从三江县城出发40余公里,侗族特色攒尖式顶的建筑物映入眼帘,“三江独峒农民画博物馆”坐落于此。博物馆外墙一幅目测长约12米,高约3米的巨型墙绘,一下子就将我们吸引住了。“这幅画是镇里的多位农民画家和绘画老师,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而制作的。”当地镇政府工作人员向我们作了介绍。

独峒镇是侗族农民画的发源地和传承地,2002年被广西壮族自治区命名为“广西民间艺术特色之乡”称号,2008年荣获中国国家文化部“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美称,2012年被列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

馆外墙的墙绘描绘的是侗家人的生产生活、民俗民风景象,色彩艳丽、画风拙朴,给人印象深刻。

三江独峒农民画博物馆里临展的,是一批装裱好的代表作品,还有小学生的习作竹编画中的“簸箕画”。尤其是颇具特色的“簸箕画”,以竹编簸箕为载体,用丙烯为颜料,艺术地展现侗族风情。无论是普通的纸画,还是墙绘,竹编画,画师们通过极尽能巧,让侗家常用的物件变为装饰品,就地取材,以前是用锅墨、蓝靛甚至山上的果子做颜料,树枝做画笔,后来颜料升级为水粉、丙烯、油漆、碳粉等。侗族农民画题材鲜明、造型夸张多变、色彩纯朴、色彩鲜艳,其地域性与民族性和谐统一,造就了其独特的民族文化艺术内涵和特色,这在全中国农民画中颇为少见,在中国的民间艺术中独树一帜。

从题材的角度看,侗族农民画是中国侗族的民间艺术表象,都是当地农民画家原创,蕴含着侗家人生产生活习俗的美丽故事。几乎每位作者都是其所绘画面群像中的一员,侗家人的民风民俗及对美好生活的践行与追求,被他们用画笔呈现在画面中,并在轻松欢快的创作过程中得到了美的提炼与升华。

自学成才 渐成气候

进入独峒村,我们看到一位知名的农民画师杨共国正在“三江侗族风情画研究基地”拾掇绘画材料。经了解,研究基地所在地就是杨共国自家住宅,屋内摆着20余台木桌椅,墙面挂着各种装裱好的画作。散落的灰尘,小桌椅,泥土的气息,就在这样的简陋环境,画出一幅幅走出大山,走向全国,甚至飘洋过海颇受欢迎的艺术作品,让人不禁有了一种时光错愕感,也让人切身感受到农民画师们能够在绘画艺术领域拼出自己的一份天地,其中经历的艰辛险阻,更是可以感受到其中顽强成长的韧性。

三江农民画传承人杨共国老师在教小朋友作画。

杨共国一家7口,全家农闲之余从事绘画创作。他介绍说:“我就是爱画画,一有空就开始学画,在地上画,在墙上画。”

上世纪80年代,杨共国用锅底灰、蓝靛草等自制颜料绘画,到了90年代,终于可以买到一些颜料,其绘画技艺日臻娴熟,其作品的表现色彩更为丰富,在多项竞赛活动中拿到好名次,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画师。他的画,也能换来一些经济收入。“有个外国人到村里参观,看中我的一幅画,很干脆,出了3000块钱买走。” 杨共国回忆起当时交易的场景,至今仍颇为感慨。

同村本家杨功存,此时正在做苦力,给人挖水渠。看到杨共国画出了名气,于是试着向他借了一些颜料,拜师学艺。就这样,一带二,二带三,还有不少户全家都学画画,独峒镇逐渐成长了一批在业界有影响的农民画师,近年逐渐成为一种“现象级”网红。这批画师和科班出身的画师不同的是,他们平时挎着柴刀扛着锄头下地劳作,没有受过系统的绘画专业训练,所有的创作专业基础,依靠自学及琢磨苦练搭建;和中国其他农民不同的是,他们在耕作之余,农闲时分,手持画笔,丹青善舞,画画构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或许“农闲写意,浓情重彩”,就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培训班学员展示自己的习作。

听闻有客人来访,左邻右舍老老少少围过来,热情地向我们介绍情况。一打听,原来他们中的一部分是画师,一部分还在刻苦学习画画。

艺术之美,不一而同。但你真正走在侗族人的乡村里,看着远近随处可见的侗族特色建筑,看着穿着民族服装的人,村间鸡犬相闻,可以让心情一下子澄静起来。行走其间,自然拥有了艺术的在场感。黝黑的皮肤,一双双粗糙的大手,他们拿着画笔在绘画时,你感受到的,也许不仅仅是艺术创作本身,而是关于艺术福祉的思考,艺术见天地,见人生。艺术可以突破阶层之分,让你既可以看到波澜壮阔的的场面,也看到张飞绣花的铁汉柔情。

民间土壤 官方助力

民间的自觉动力,配合官方的政策助力,中国农民画“网红村”,硕果累累。

中国官方对农民艺术创作进行了支持。包括助力农民绘画师“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聘请专业教师进行绘画培训等。侗族农民画家队伍逐渐发展壮大,先后涌现了杨共国、杨庆宜、杨功存、吴怀中、陈玉秋、罗耘、吴凡宇、杨丹、杨清利、杨梅香等一批土生土长的优秀侗族农民画师,仅独峒村一个村就有100多名农民利用农闲时间创作,杨共国、杨庆宜被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级三江农民画传承人。

学生们在练习画画

2008年,独峒镇被中国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2012年,侗族农民画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遗保护名录。

1994年,杨共国的《送新娘》等优秀作品被上海一家画院高价收藏,成为最先走上市场的侗族农民画之一。

三十多年来,侗族农民画已有2000多幅被中国国家文化部作为国礼送各国使馆收藏,500多幅作品被全国各地博物馆收藏,3万多幅作品成为景区、酒店、宾馆饰品。2008年,38幅侗族农民画进京参加了“迎奥运中国农民艺术展”,其中的4幅作品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永久收藏;2010年首届中国全国农民画展,三江侗族农民画有20多幅入选;2017年“中国梦·侗乡情——广西柳州三江侗族农民画晋京展”在民族文化宫举行,150幅广西三江侗族农民画亮相北京,展侗族风情。2016年和2018年,三江县首届和第二届侗族农民画文化艺术节成功举办,三江侗族农民画成为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并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我们离开独峒镇独峒村的时候,杨共国等在场农民画师招呼我们“先喝碗油茶再走”,依依不舍挥手作别。返程时,村间道路旁边是青山绿水,仿佛有鸟鸣婉转,夏天里的凉爽惬意感,油然而生。

写在最后

艺术无国界;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们不禁联想到伟大的吴哥文明,期待有一天,包括中国侗族农民绘画在内的民族艺术文化,能够在与柬埔寨吴哥文明的交流中,延续出更为精彩的故事。

(东盟头条王有毅 供稿 叁江萱 供图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