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新的“AI畅想曲”(圆桌谈)

“可灵AI导演共创计划”AIGC电影短片在中国电影博物馆展出。快手供图

宋婷创作的AI平面艺术作品《算力·蝶恋花》。受访者供图

日前,以“畅想文化科技融合的春天”为主题的沙龙活动在北京市海淀区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举办。本次沙龙由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宣传部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发展促进中心、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联合承办,聚焦人工智能(AI)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通过“AI+艺术”“AI+影视”“AI+游戏”3场专题活动,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创新应用与未来图景。

沙龙由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助理刘结成主持,本报记者采访整理相关专家学者、行业代表的观点,以飨读者。

AI+艺术:

科技开辟艺术表达新路径

◎对话嘉宾

吴洪亮(北京画院院长)

宋婷(AI艺术家)

王鹏(亚洲数字艺术展出品人)

问:AI在内的数字技术,对艺术发展传播带来了哪些推动?

吴洪亮:科技给艺术展览带来了很多帮助。比如,在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策划中,观众用手机扫描25座威尼斯桥梁,手机屏幕上就会显示25座形态、功能相似的中国桥梁画面,展览的物理空间得以延伸;在“齐白石在北京”展览中,我们运用数字沉浸体验、AI模型互动、手机终端应用程序等科技手段,带领观众穿越时空,探索齐白石在北京的艺术生涯和交游历程。

宋婷:AI与时尚的结合可以带给我们更多想象。以“算力珠宝”项目为例,以往需要工厂师傅将宝石镶嵌在戒托上才能看到现实效果,现在借助全仿真AI模拟,设计师可以在软件内论证材质质感,最终付诸生产,更加高效,也减少了材料损耗。

几年前,我在与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的科技艺术合作中,根据征集的几千名孤独症儿童的画作,训练出8个不同风格的AI。当用户在“画说梦想”小程序上描述自己的梦,AI就可以将其“画”出来。用户可以选择将作品在区块链上存证的同时进行爱心捐款,用于孤独症儿童的艺术疗愈及相关公益事业,最后为孩子们募集到了许多善款。

技术不仅可以让强者变得更强,更重要的是可以赋能需要帮助的人群。好的AI艺术作品,应该融合工程思维与人文关怀,如此便会产生更多正向的社会意义。

问:在AI普及的时代,非专业人士参与艺术创作有何独特价值?

王鹏:从2019年到现在,亚洲数字艺术展已连续举办7届。多年来,亚洲数字艺术展的最大进步,在于它从纯艺术家的象牙塔,走向了科学与大众的广阔天地。一方面,科学家的参与,让展览更加硬核,更加前沿;另一方面,亚洲数字艺术展始终以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为己任,精心设计了面向青少年的奖项和公共教育计划,将历年优秀作品转化为生动有趣的课程。

唯有在科学与艺术的两端,同时激发科技与艺术融合的力量,我们才能架起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桥梁,培育出新一代的人才。

AI+影视:

行业或将迎来“全民影像”时代

◎对话嘉宾

尹鸿(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

王雨蕴(完美世界文化董事长)

刘欣灵(快手“可灵AI导演共创计划”制片组负责人)

问:当前,AI在影视行业的应用处于什么发展阶段?

尹鸿:对于影视行业来讲,目前AI还是一个不完全成熟的辅助工具。

前期策划中,AI可以为人物设计、故事情节设计提供更多参考,辅助分镜设计和场景预览。在后期制作中,局部的影像修复、声音修复,包括视效生成已有应用。

但AI影像的发展,还有3个“产业关”需要跨越——第一关是准确性,即AI生成内容是否符合表现对象的基本特征,包括透视特征;第二关是画面运动过程中的真实感和一致性;第三关则是生动性和创新性。

此外,AI编剧能力基本处于“中等学生水平”,与真正的工业级创作还有一定距离。

王雨蕴:虽然行业中不少岗位都在借助AI提高效率,但AI尚不能稳定输出高品质内容,真正具备AI应用能力的从业者(尤其是跨领域的通用人才)还是少数,影视产业也尚未开始围绕AI重新组织生产模式。

问:AI如何赋能影视创作?

王雨蕴:AI进入影视行业会带来几个变化:流程从线性走向并行,产品从单一走向多元,边界从垂直走向融合,产业从头部走向长尾。

刘欣灵:去年,快手发布了“可灵AI导演共创计划”,李少红、贾樟柯、叶锦添等9位导演创作了奇幻、志怪、亲情、动画等多元类型作品。

项目完成后,我们发现AI的应用有几个价值:一是提质增效,王子川导演的作品《雏菊》涉及太空、爆炸等诸多“大场面”,但导演、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应用师、剪辑师的3人团队仅用约一个半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成片,同时还节省了大量的实拍和制作成本;二是将线性工业生产流程变成灵活的非线性流程;三是催生新职业,在项目中,我们给每位导演配备了AIGC应用师,帮助导演生成视频画面,未来,掌握剪辑、配乐等后期制作技能的AIGC应用师,职业路径将更加宽广。

问:AI是否会让影视创作进入“全民影像”时代?影视从业者该如何应对?

尹鸿:由于AI成为一个有力工具,未来我们或将迎来“全民影像”的时代。过去,影视制作是一个需要高设备、高投入、专业化分工才能完成的事情,以后则是人人都可以做导演,人人都可以生产影像产品。

当内容能够大规模生产,观众对创新、差异性和审美价值的需求将越来越高,这些应成为影视从业者追求的目标。

王雨蕴:在AI成为影像创作普及性工具的情况下,谁拥有真正的创意,谁能最高效地运用AI,谁就可以占领市场。

影视公司仍然需要依赖头部导演和编剧的个人的经验和资源,但有了AI的加入,在未来的项目决策中,我们应做得更好。

AI+游戏:

技术助力突破“不可能三角”

◎对话嘉宾

张晓芸(腾讯互动娱乐事业群高校全球合作总监)

夏拓(三七互娱高级算法专家)

孟凡(游戏制作人、Pacer Venture Studio联合创始人)

问:游戏行业何以成为AI技术的“天然试验场”?

孟凡:游戏从内容生产(如美术、剧情、玩法规则)到用户反馈,都是由数据驱动的,同时,游戏本身是一个规则明确、边界清晰的虚拟环境,这也为AI提供了理想的训练与应用场景。

夏拓:基于游戏,开发者可以构建一些“AI+”实验、开展强化学习,很多算法创新是从游戏开始的。同时,游戏对于高性能计算和图形图像处理的需求,也推动了硬件的发展。

问:AI如何重构游戏开发的生产关系,突破游戏行业的“不可能三角(质量、速度、成本)”?

张晓芸:AI技术给游戏行业带来的变化,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可以概括为4点:提升研发效率、升华游戏体验、重构玩法形态,以及颠覆游戏范式。

在相关游戏中,我们推出的“AI队友”可以识别玩家语音与地图场景信息,从而根据玩家指令实现较为准确的跑位,甚至完成一些有战术意义的配合,让游戏体验更加真实,也更有乐趣。

夏拓:从图片、音频、视频、3D资产生成,到游戏资源、对话内容的翻译,再到投放推广计划制定、AI辅助生成小游戏,我们尝试将AI深度嵌入游戏开发全流程。目前,三七互娱每季度借助AI大模型生产的2D图片数量可达50万张,音频超过8000条,80%左右的出海游戏都由AI进行翻译。

在人类专注20%的核心创意(玩法设计、情感共鸣、价值观传递),AI处理80%的重复性工作(资产生成、数据处理、基础测试)的“人机协作”模式下,未来游戏开发者需从“执行者”转型为“创意决策者”,通过与AI工具的深度交互,将抽象想法快速落地。

问:AI+游戏,有哪些现象值得期待和思考?

夏拓:当前,游戏领域尚未实现AI“即时生成游戏内容”,如果要做到即时生成,在模型的训练和推理能力方面都需要继续加强。

现阶段,AI+游戏,还是以提升效率和玩法创新为主。在此过程中,AI生成内容的版权问题需要关注;同时,AI的大规模应用也会对一些基础岗位造成一定冲击。

张晓芸:对个人开发者或中小团队而言,AI能够弥补资源短板,实现低成本创新,即便是非专业开发者也能运用AI工具实现游戏梦想。今年腾讯游戏创作大赛新增的“主赛区—AI创作赛道”,正是为全球游戏AI领域爱好者打造的。

在AI驱动下,游戏场景的全要素生成,甚至AI端到端的游戏生成都将可能成为现实。但如果整个游戏都是AI生成的,开发者是否还存在?所谓的“玩家”是否就已经“倒置”了,究竟是谁在思考,谁又在做项目?这些是值得思考的哲学问题。

当前,中国的游戏从业者正从“技术跟随”转向“场景创新引领”,在AI时代,我们需要在不断创新中,将行业发展得更好。

(本报记者徐嘉伟采访整理)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5月12日 第 07 版)

你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