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明学校:一个中柬文化交流的舞台
- 广西侨办外派教师 钟荣胜
时光如水,岁月如流。两年的援教生活很快就要结束了,我在金边市公立华明学校度过了近七百个日夜。这里,留下了我奋斗的汗水,也收获了幸福的感动,更重要的是,这里是一个交流中柬文化的舞台。
从故事中交流文化
援教的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故事。两年前的那个夏天,我们一群心怀梦想的老师,从广西各地聚集南宁,奔向一个遥远而美丽的国度——柬埔寨,正式开启了援教的生活。
走进柬埔寨援教的学校,一种熟悉而又久违的感觉迎面而来,在这里,我看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长桌长凳,还有“同桌的你”。没有了国内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也没有人手一台的办公电脑,我也变得纯粹起来,因为我要面对的是一个个纯洁的心灵和一双双渴望的眼睛。很快,我适应了这里的环境,也融入了这里的生活,于是就有了课堂上那许多美好瞬间。
记得去年端午节的时候,同事所在的中一下班开展端午主题班级文化活动,我应邀参加了这个活动。当我跟同学们说起中柬两国赛龙舟的异同时,大家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我告诉孩子们,柬埔寨的送水节有赛龙舟,中国的端午节也有赛龙舟,但两国的赛龙舟所表现的习俗与意义是各不相同的。
接着,我便向同学们介绍了端午的由来及习俗。我告诉大家,端午节的由来有好几个传说,但流传较广的主要有两个,一是纪念屈原,二是祛病防疫。我给同学们讲述了屈原爱国明志、惨遭排挤、抱石投江的故事,以及百姓划船追寻屈原、向江中投放粽子的举措,说明了端午包粽子、划龙舟习俗的由来。在谈及祛病防疫时,我从五月天气炎热、蚊虫滋生等自然现象入手,讲述了端午挂艾草菖蒲乃至喝雄黄酒的习俗。用故事的形式交流文化,学生兴趣盎然。
从写作中体验文化
在柬埔寨华文学校里,作文是一门独立于中文或华文(中国称“语文”)之外的课程。学校这样安排,也许是为了保证作文教学的课时与效果,也许是为了让学生在每年一度的“大使奖”作文比赛中取得佳绩,更也许是为了从写作中体会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援教两年,我上过中小学的中文(华文)、常识(历史)、造句、数学等课程,每学期约三门课程,每周约二十节课,但不管怎么安排,每个学期我都会有一到三个班的作文教学任务。于是,我便成了我校作文培训“天选”之人。
2024年12月,由中国大使馆和柬华理事总会共同举办的全柬华校学生“大使奖”现场作文比赛在端华大学举行。为了迎战这次比赛,学期安排我负责中学组作文培训。接到任务后,精心挑选参赛选手,然后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培训。我从审题立意、文章架构、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讲解与指导,并通过范文评析、写作训练、一对一修改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同时,我还从文化底蕴与国际视野的维度,引导学生关注热点话题,融入多元文化元素,让学生的作文更具深度与广度。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指导的学生有三人在“大使奖”作文比赛中获奖(全校七人),其中我班李炳强同学获得中学组二等奖(一等奖为1人),这是我校历年“大使奖”作文比赛中取得的最好成绩,得到了上级的高度赞赏和肯定。
后来,在一次作文课上,李炳强同学认真地对我说:“钟老师,我能跟你单独照张相吗?我的家人想看看到底是哪位中国老师培养出了这么优秀的学生。”此刻,一切言语都是多余,我使劲地点了点头。在异国他乡援教,能得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可,我的心里也充满了感动。
从习俗中感受文化
在柬埔寨的华文学校里,除本地学生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孩子是华裔,有的已是第四、第五代了,他们对中国的习俗只有一些粗浅的认识。为了让孩子们感受美好的中华文化,我从中秋和春节两大传统节日入手,让他们了解一个真正的中国。
中秋节当天,我以“讲中秋习俗、读中秋诗词、唱中秋歌曲、品中秋月饼”为内容开展了班级主题活动。当我向同学们介绍中秋节的由来及习俗时,大家听得津津有味,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出了极大兴趣。当我带领大家诵读《静夜思》、《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经典诗词时,大家十分投入,用心感受诗词的魅力,同时我还循环播放《但愿人长久》等经典中秋歌曲。激情的诵读,悠扬的歌声,甜美的月饼,使整个课堂充满了温馨与欢乐的氛围。
春节将至,我了解到班上同学家里大多有贴春联的习俗。于是,我从网上购买了红纸和墨水,利用周末的时间,为全班每位同学写了一副春联,当作新年礼物赠送给他们。为此,我还在班上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送春联活动。活动中,我向同学们介绍了守岁、拜年、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狮等过年习俗,并着重讲解了写对联、贴对联的知识,大家全神贯注,被这充满魅力的中华传统习俗所吸引。随后,我开始给同学们发春联。“高棉盛景春添彩,华夏遗风福满门”“万事如意宏图展,心想事成伟业兴”“湄公河畔花灯亮,柬埔寨中春月明”,一副副寓意吉祥的春联饱含着对新年的美好祝福。我告诉学生,春联不仅是春节的重要符号,更是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同学们接过春联,脸上洋溢着喜悦和兴奋的表情,也对中华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我想,心灵的相通一定在于文化的交流与认同。现在,援柬的队伍仍在不断壮大,中柬人文交流的舞台也一定越来越广。我虽远离祖国家人两年,报国思乡之情从未停止,但我无悔于这两年援教的生活,因为,我曾经也是一名传播中柬文化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