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青年畅谈投身生态环保事业(青年圆桌)

三江源国家公园内的昂赛大峡谷。青海省杂多县委宣传部供图

内蒙古成吉思汗国家森林公园。王智敏摄

8月15日,我们迎来了第三个全国生态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来,已深入人心。这些年,大量年轻人在这一理念感召下,投身生态环保事业,扎根一线、实干笃行,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近日,记者采访了10名相关领域的青年,倾听他们在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的满腔热忱、奋斗故事和所思所悟。

——编  者

乡村治污

织密生态防护网的关键还是找准路子、身体力行

浙江省德清县禹越镇西港村村委会委员沈铭:现在,村里河清岸绿,道路整洁,一排排别致的农房整齐排列。

不过多年以前,村子曾是垃圾遍地,污水横流。从“脏乱差”到“绿富美”,在我看来,生态治理没有捷径,织密生态防护网的关键还是找准路子、身体力行。

有段时间,村里的新开河兜门坝段的河道里,碎石、水泥块、废木料堆成了“小岛”,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我和同事挨家挨户做工作,踩着没过脚踝的淤泥,组织挖掘机作业清理河道。此后,又找有经验的师傅,为沟渠种上芦苇等净水植物。

沟渠整治好了,村里杂物乱堆乱放问题怎么解决?我们几个年轻人头脑风暴后,推出了“美丽庭院”计划。我联系镇里的工匠,免费为村民庭院改造提供技术指导。我的同事沈菲,则设计了“微改造”清单——旧轮胎种花草、废木板搭花架,既省钱又有特色。

生态治理不是干部的“独角戏”,还得让村民们唱主角。“菜叶果皮厨余桶,废纸塑料可回收……”听有的村民抱怨垃圾分类搞不清,我编了顺口溜。沈菲则设计了“保护环境积分卡”,村民参与河道清洁、垃圾分类、庭院美化都能攒积分,月底可凭积分兑换肥皂等日用品。

为了扩大治理成果,村委会推动制定西港村生态管护公约,我们发动村里的党员志愿者组建了“环境保护志愿队”,带动更多年轻人加入环保的队伍。一段时间下来,村民们慢慢养成了好习惯。

现如今,河水越来越清,村里也越来越干净。作为一名青年村干部,我将继续咬定青山不放松,为建设美丽乡村贡献力量。

(本报记者窦皓采访整理)  

生态管护

守护三江源,就是守护我们的家园

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生态管护员更尕:高耸入云的赤红岩壁、扎根石峰的古柏群落,还有随风摇曳的绿绒蒿、神秘威武的雪豹……我的家乡青海省杂多县的昂赛大峡谷,山河壮美。

2016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昂赛大峡谷被划入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我也成为园区的一名生态管护员。外出巡护,最远的要走上百公里,草原管护防火、病虫害预防报告、野生动植物监测等都是我的工作内容。这些年里,我已经骑坏了4辆摩托车,跑烂的鞋子更是不计其数。

巡护工作风餐露宿、非常辛苦,30多岁的我常被人称为“大叔”。但我也有很多难忘时刻,记得第一次在镜头里看见雪豹幼崽嬉戏玩耍的画面时,我的心被触动了。有一次,我把用手机拍的旱獭照片发在了短视频平台上,引来好多点赞和评论,这让我很受鼓舞。后来,摄影也成了我工作的一部分。随着雪豹、斑头雁等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频频出现在镜头中,我能明显感觉到家乡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

守护三江源,就是守护我们的家园。2021年,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曾经的黑土滩经过生态修复,如今又焕发出勃勃生机,我们管护员与牧民携手,让裸露的土地重新披上绿装。草长莺飞间,旱獭在新挖的洞口探头探脑,高原鼠兔在草根下穿梭,生态链的修复让土地重获活力。

(本报记者贾丰丰采访整理)

公益服务

呼吁更多年轻人投入到母亲河的保护中来

山西省汾阳市晋青可持续发展公益服务中心主任杜杰:我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山西环保工作者。这些年来,我从立志守护汾河到投入到黄河大保护中,见证了山西绿色转型的蜕变。

2008年夏天,我和来自21所高校的28名志愿者,踏上了山西、陕西、内蒙古黄河两岸的征途。我们一群青年人沿着黄河边,一路徒步,走村入户、宣传调研。我们关注沿岸的空气污染,也关注河边的垃圾污染。

沿途所见所闻让我深刻意识到:黄河保护需要扎根基层、凝聚合力。此后多年,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我带着团队跨越山西、陕西、内蒙古三地,开展生态环境宣传教育项目。我们在黄河流经山西的几乎各个县都留下了足迹,希望通过实地调研、校园宣讲和跨省协作,唤起公众对黄河生态的关注。

2025年,我所在的晋青可持续发展公益服务中心举办了首届黄河流域青年生态文明交流活动,通过黄河保护法认知调查、多部门对话等行动,呼吁更多年轻人投入到母亲河的保护中来。

回想一路走来,馒头咸菜是常态,睡帐篷、熬夜是家常便饭。看着身边这群一起吃过苦的年轻面孔,我知道,一个人的力量微薄,但一群人的信念,终能汇成改变的力量。

未来,我将继续扎根山西,推动公众低碳生活实践,助力能源绿色转型。我相信,每一滴水的清澈,终将汇聚成黄河永续流淌的生命力。

(本报记者郑洋洋采访整理)

科研攻关

用科技力量推动有色金属行业绿色转型

江西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矿物加工工程系主任严华山:我生长在“世界钨都”江西赣州的一个乡村。高考填报志愿,我选择了江西理工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10年本硕博求学,更坚定了我投身矿业、科技报国的信念。

大三一次在铜矿实习,深深震撼了我。站在一望无际的尾矿库边,我第一次直面资源开采的“伤疤”——海量尾矿堆积如山。我问负责的工人:“库满了怎么办?”他苦笑着摇头:“只能再找地方堆,生产不能停啊!”

“必须让这些尾矿变废为宝!”一个念头在我心中逐渐萌生。从读博开始,我就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部矿业特色产业集聚区固废资源化利用集成示范”。项目设想将铜尾矿制成建筑原料,实现大规模消纳。然而,有专家指出了关键障碍:“这些尾矿含硫太高,没人敢用!”

反复研究后,我发现问题根源在于选矿过程中黄铁矿中的硫未能有效脱除。220多个日夜,上千次试验,我们终于迎来突破——利用新型活化剂实现了铜尾矿的深度脱硫。脱硫瓶颈一破,项目组协力攻克了铜尾矿制备硅质原料等关键技术。

2020年,一座年处理250万吨铜尾矿的综合利用厂房在城门山铜矿拔地而起。曾经无处安放的“废物”华丽蝶变为长江中下游建材市场的热销原料。

未来,我和团队将继续把论文写在祖国矿山,用科技力量推动有色金属行业绿色转型,为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本报记者王丹采访整理)  

大气治理

把钢铁的“灰”调成生态的“绿”

江苏省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环保部大气科宋叶佳:本科毕业那年,我来到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从此在环保大气治理的岗位上一干就是10多年。有人说钢铁行业是“灰色”的,但我一直想用自己的双手,证明它也能变成“绿色”的。

钢铁企业的污染治理有排放量大、污染因子复杂等特点。2019年,公司启动超低排放改造,这是一次全流程、系统性的攻坚。通过一系列技术改造,我们使颗粒物排放下降了20.1%,二氧化硫排放下降60.1%,氮氧化物排放下降58.7%。吨钢排放强度达到了国内外先进水平。

这些改造背后,不只是投入资金和设备,更是日复一日的监测、调试和优化。

在大气监测工作中,我每月都会对在线仪联网站点、空气微站进行巡查巡检,严格按照国家排污许可规范开展自行监测;遇到无组织冒烟等问题,我会第一时间到现场帮分厂分析原因、制定方案。

让我觉得最有成就感的,是看到厂区和周边的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以前,冬天雾霾天气多,厂区不少岗位必须戴口罩;现在,蓝天越来越多了。工友们说:“现在空气好了,工作更舒服了。”

环保是一份责任,也是一种信念。如今,当我走在光伏绿电车间,看着阳光铺洒在一排排太阳能板上,我依然感到肩上的责任沉甸甸的——把钢铁的“灰”调成生态的“绿”,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本报记者白光迪采访整理)  

物种保护

在丛林深处守护“雨林精灵”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霸王岭分局护林员刘辉勤:海南长臂猿被誉为“雨林精灵”,是仅分布在海南岛的特有物种,也是海南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完整性、原真性的指示物种。我们既是护林员,同时也是监测队队员,通过每月不少于10天的现场监测,为物种保护提供参考。

每月中下旬,我们会背着四五十斤重的生活物资和设备,徒步穿越热带雨林,登上海拔800多米高的监测点,在简易的铁皮棚内安顿下来。第二天4点多,再两两一组到监听点,等着第一声猿鸣。

对于监测队队员来说,拂晓的一声猿鸣就像闹钟一样,“催促”我们在15分钟内和它们见面。在雾气弥漫的雨林里辨别方位、快速行进,是队员们的基本功。找到海南长臂猿后,除了拍照,我们要每3分钟对它进行一次“动作描写”,加上活动区域、食物选择等各方面的记录,海南长臂猿的“样貌”越来越清晰,保护工作也更加有条理。

下午3点多,我们这些“追猿”的人步伐就得加快一些。寻找睡觉过夜树的海南长臂猿会加快在热带雨林里翻腾跳跃。猿在林中“飞”,我们在地上追,这样做是为了补足较为欠缺的夜宿记录。渐渐地,我们追得慢了,但也高兴——雨林越来越密,跑起来的难度也更大一些。

如今,海南长臂猿的野外种群数量不断增长,由国家公园设立之初的5群35只增长到7群42只。希望有更多年轻人支持野生动物保护,我也会继续坚持做好监测记录,守护好热带雨林的生态环境。

(本报记者董泽扬采访整理)

生态修复

将荒芜矿山变成金黄稻田

黑龙江省地矿投资集团项目负责人李正强:2022年5月,当我第一次站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大堆丰废弃矿山断崖边时,眼前植被尽毁、垃圾味道刺鼻,不远处的松花江影影绰绰。如何将荒芜矿山改造成良田沃土?那一刻,压力与使命感同时涌上我的心头。

拿到设计蓝图时,最直观的挑战便是坡顶至最深坑底高达48米的巨大落差。为了保证施工安全,我带着团队利用技术和模型设计地形,终于制订出“微创”清理方案,构筑缓坡安全平台。两年时间里,45万立方米土石在科学的规划下被移山填壑,硬生生在这片矿渣废墟上“造”出了100多亩的珍贵平地。

更大的挑战如影随形:这样的土壤能不能种出庄稼?动工伊始,我们就像呵护珍宝一样,将矿区残存有价值的黑土进行分层剥离、精心保存。待土地平整结束,这些宝贵的黑土被重新覆盖回田块。施用有机肥培肥地力,将植物秸秆、微生物菌剂与矿渣进行科学配比,土壤有机质含量最终稳定提升至3.5%以上。

付出总有回报。2024年的金秋,曾经矿渣遍野的土地之上,金黄稻浪翻滚,试验田亩产最终突破1000斤,达到了高标准农田亩产要求。

站在田埂上,看着这片用汗水、智慧和信念唤醒的土地,作为一个普通的90后,我心潮澎湃,难以言喻。当矿山长出稻田、矿坑变成聚宝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具化为了眼前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画卷。

(本报记者方圆采访整理)

防沙治沙

为子孙后代守好每一棵树、每一抹绿

内蒙古成吉思汗国家森林公园管理中心负责人宋建强:当游客到成吉思汗国家森林公园游览,一定能看到这样的景象——整齐排列的樟子松如卫士般矗立,株距3米的标准化林带在阳光下投下浓密绿荫。谁能想到,这里以前是“黄沙遮天日”的荒漠?

作为“三北”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有大量的沙地人工造林。2022年,当我来到这里工作时,一位国有林场老职工的话令我印象深刻:我们多一分细心,生态安全就多一分保障,“三北”工程的成果就多一分稳固。

3个月时间内,无论是崎岖山路还是偏远林区,我和同事们都徒步勘验,详细记录每一处林地的植被状况、设施条件和潜在风险,手绘分布图、建立台账,完成了131个现地核查点的全覆盖调研,为后续精细化管理奠定了“数据基石”。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公园建立起“一林一档”动态管理机制,实现了资源管护从“粗放式”向“精细化”的转变,确保了这片来之不易的绿色屏障持续健康发展。

这些年来,我亲眼见证当地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变,黄沙逐渐消退,绿树已然成荫。但我深知,如果把防沙治沙比喻成一场场战斗,我们面对的“敌人”十分顽固,要守住这来之不易的“阵地”,同时不断扩大新的“战果”。

作为一名青年党员,未来,我将继续做好“三北”工程成果保护工作,让生命之绿在这片曾经的荒漠上永续存在,为子孙后代守好每一棵树、每一抹绿。

(本报记者翟钦奇采访整理)

生态监测

累计跋涉超10万公里,守护一江碧水东流

重庆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水室高级工程师蒋晶:小时候,我住在嘉陵江边的化工厂职工宿舍。记得父亲下班回来曾感叹:“江水要是再清澈一些就好了。”一句话,像种子落在江风里。

多年后,这份牵挂指引我走上水生态监测的道路。每到一处河流,我和伙伴们都会采集样品,将水样带回实验室,运用分类鉴定及环境DNA等技术,为水生态环境“问诊把脉”。

2023年以前,中心负责水生态监测的只有我一个人。春秋两次周期监测,162个点位,一天最多赶3个点。十几斤重的底泥采样器压得肩膀疼。

水生态监测是一个“慢工”,更是一门“细活”。很多时候,我们面对的是无数看不透的微生物、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它们只有在几十倍显微镜下,才会一点点显露真容。每一次完整的样品分析,都需要连续几小时目不转睛地观测、比对和记录。

刚开始,我也会觉得枯燥。但渐渐地,我从那些细微的变化中,看到了自然给出的“回信”——长江水,真的变好了。这些年,重庆的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提升到100%。

从2017年加入重庆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在水环境监测的路上,我已累计跋涉超10万公里。如今,中心有了一支成熟的团队,水生态也在持续向好。我深知,我们采集的不只是水样和水生生物,更是江河的脉搏与记忆;我们写下的,也不仅是监测报告,还有我们对未来水清岸绿的祝愿。

(本报记者常碧罗采访整理)  

绿色循环

向“绿”前行,努力让每一份资源都不闲置

广东香山城市资源循环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岑振锋:我从基层一线做起,现在负责资源循环利用项目和城市环卫服务的管理工作。近期,我和团队参与无废城市建设,在中山市把环卫清运网络和再生资源回收网络打通,在小区、环卫转运站设置便民回收点,让居民在投放垃圾的同时可以将可再生资源有偿变现。

在我看来,再生资源利用,是循环经济的“关键节点”,是把废弃物变回资源的实操过程,而这同样需要体系化的配合。

例如旧家电,拆开后金属、塑料、线路板能分别再生,但需要标准化的拆解流程;再比如废纸,要剔除油污、胶带才能重新造纸,这既需要前端居民分类配合,也需要后端分拣技术支撑。

因此,我们的工作重点,就是尝试让资源循环利用的各个环节更加通畅。对居民和环卫工人来说,可以便捷找到“一站式”回收网点(站);对企业来说,稳定的再生资源物料来源,保障后端生产的稳定性;对行业来说,通过提供规范化的服务和模式,有助于上下游产业更加规范化、合规化。

我希望努力让每一份资源都不闲置,让绿色生活方式在年轻人中蔚然成风。怀揣着这份美好的期许,我和同事们将继续尽己所能,向“绿”前行。

(本报记者洪秋婷采访整理)

《人民日报》(2025年08月17日 第 05 版)

你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