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工柬华应用科技大学获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季军
【本报综合消息】2025年11月14日,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冠军总决赛在中国天津举行。此次大赛以“技炫青春,能创未来”为主题,汇聚了全球76个国家的8956支队伍、3.3万余名选手参赛,并首次设置东南亚、中亚、非洲、欧洲4个海外赛区,分别在柬埔寨、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赞比亚和法国举行,参赛规模创历届之最。

经过了争夺赛、排位赛和总决赛激烈角逐,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芮红艳老师和柬埔寨柬华应用科技大学本土教师卢喜德(Hak Sideth)共同指导的“模块化智造技能工坊”项目脱颖而出,斩获总决赛季军。该项目由柬华应用科技大学狄碧欣(TY PISEY)、姚鑫源(THAV PHANHA) 和叶念山(SEAB THAISANN)三名柬埔寨同学共同完成。

项目灵感源自柬埔寨燕窝企业的实际需求。团队实地调研后发现,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瓶颈,并非缺乏高端设备,而是本土技术能力与先进设备之间的“最后一公里”难题。为此,项目团队在芮红艳老师以及与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机械学院胡道春、余旺旺等博士团队指导下,多次研讨、反复打磨,摒弃了单纯堆砌技术的思路,转而提供了一套“人人能操作、本地可维护”的解决方案。在备赛过程中,团队成员从初期的技术分歧逐渐过渡到后期的默契配合,不仅掌握了跨学科知识,更培养了以团队力量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职业素养。通过一次次实践、沟通和破解难题,将课堂知识转化为了解决现实困境的强大能力。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计算机学院周惠和柬方教师共同指导的新一代信息赛道“大地脉动-边坡智能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项目获得总决赛优胜奖。
柬华应用科技大学成为唯一有2支队伍进入全球总决赛的学校。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因在东南亚赛区比赛组织中的卓越表现,获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组织奖”,学校党委书记谢永华上台领奖。
今年9月,受教育部委托,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指导柬华应用科技大学成功举办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东南亚赛区比赛,设置了智能装备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商贸等3个赛道,来自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60支队伍201名选手同台竞技。大赛在柬埔寨和东南亚赢得广泛关注和赞誉。
柬华应用科技大学是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与柬埔寨柬华理事总会共建的中国职业教育第一所海外应用技术大学,学校依据柬埔寨当地中资企业与本土产业需求,开设机械电子工程技术等10个本科专业,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开展教学。此次斩获季军的“模块化智造技能工坊”项目,将真实生产线打造为沉浸式实训平台,采用“做中学”实践模式,确保了培养的人才与当地产业发展需求相匹配。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将以此次大赛为契机,以柬华应用科技大学为桥梁,继续举办高规格赛事,为东盟各国搭建多边合作交流的平台,将柬华应用科技大学打造中国-东盟合作的新支点,推动全球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季军项目“模块化智造技能工坊”简介
一、引言:从金边工厂的困境到世界舞台的突破
在柬埔寨金边的一家燕窝加工厂内,价值高昂的进口设备因频繁停机、物料混乱而沦为“摆设”,企业主面临着国外专家高昂维修成本与本地技能人才短缺的双重困境。这一东南亚制造业的典型困境,正被来自柬华应用科技大学的柬埔寨学生团队破解。在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中,他们的项目“模块化智造技能工坊”凭借“数字孪生+AI数字人”的创新组合,展示了现代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的卓越成效。
二、紧盯产业痛点:让技术为“人”服务
数字孪生系统通过1:1精确复制生产线,利用传感器和物联网设备实时采集设备运行数据,与数字模型同步映射,实现设备状态的实时监控和故障预判。例如,三维孪生模型能动态展示设备加工动作、运行参数及报警信息,支持图表化分析,实现全流程可视化监控;AI数字人助手通过双语音交互功能,支持英语和中文,使得本地员工能够通过平板电脑进行“对话”,从而获取实时的维修指导。这一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维修效率,还通过智能故障诊断和维修建议,有效克服了语言差异和技术障碍。
三、团队协作:协同融合锻造“工匠精神”
团队由三名柬埔寨同学狄碧欣(TY PISEY),姚鑫源(THAV PHANHA),叶念山(SEAB THAISANN)组成,分工明确又紧密协同,自动化工程师负责PLC编程与机器人控制,确保设备精准运行;机械工程师通过3D打印技术实现备件本地化快速制造,解决供应链难题;软件工程师开发数字孪生与智能管控系统,虚实共融形成数据闭环。
狄碧欣(TY PISEY):从“零件堆”里走出的巧匠。面对工厂零件损坏后供应不及时的困境,狄碧欣(TY PISEY)接下了用3D打印制造备件的任务。打印机打出的零件不是强度不够就是尺寸有偏差,她的工作台上很快就堆起了一座“零件堆”。芮红艳老师看到她记录的厚厚一叠参数笔记,便和她一起分析材料特性,调整打印速度和温度。经过几十次的尝试,她终于找到了最佳组合,成功打印出第一个尺寸准确、坚固可用的剔废装置。这个从“零件堆”里磨练出的成果,让团队看到了解决供应链难题的曙光。
姚鑫源(THAV PHANHA):让AI学会听“家乡话”。姚鑫源(THAV PHANHA)负责开发AI数字人助手,目标是让本地工友能用最简单的话操作复杂设备。起初,AI完全听不懂带着口音的指令。他就把工人们常说的话录下来,一遍遍放给系统听,不断训练DEEPSEEK模型。遇到识别率低的瓶颈,他主动请教老师,学习如何优化算法。他和队友们也当起了“人工测试员”,每天相互用各种口音发布指令,直到AI能准确响应“机械臂卡住了”这样的口语化问题。他的努力,让这项技术真正接了地气。
叶念山(SEAB THAISANN):与机器“死磕”的调试能手。作为自动化工程师,叶念山(SEAB THAISANN)的主要任务是让PLC和机器人听话。复杂的操作界面让他犯了难,他拉着芮红艳老师一段程序一段程序地给他讲解。为了模拟生产线上的一个传感器故障,他反复接线、测试。有一次,一个通讯协议始终无法打通,他和老师们一起查资料、换思路,连续调试了三天,最终通过修改底层配置解决了问题。

四、大赛亮点:不到2分钟破解“故障难题”
总决赛现场,团队设置了燕窝生产线突发故障的场景。实时监控发现异常,数字孪生系统同步显示机械臂卡滞,AI数字人精准诊断,输入“机械臂不动”,AI立即给出传感器检测方案,现场快速修复,团队依据指导仅用三步即解除故障,全程不到2分钟。生动展现了“从故障发现到问题解决”的闭环快速响应机制,赢得了评委高度赞誉。

五、教育价值:从“技能学习者”到“产业赋能者”
项目的创新之处在于将真实生产线转变为沉浸式实训平台。通过“做中学”的实践模式,学生在维护真实设备的过程中,系统掌握了相关技能,真正实现了“技术留得住、人才用得上”。团队成员表示,“我们设计的不仅仅是一套设备,更是一种可持续的赋能模式。未来,我们期望将这一方案推广至东南亚更多农产品加工领域,让职业教育真正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引擎。”
六、结语:职业教育的未来是“与产业共生长”
季军项目团队来自中国职业教育第一所海外应用技术大学-柬华应用科技大学。学校根据柬埔寨当地中资企业和本土产业需求,开设了机械电子工程技术、新能源发电工程技术等10个本科专业,引入“走出去”企业真实项目开展教学,为产业升级提供持续的人才动力。学校紧密结合柬埔寨经济发展需求,针对当前产业发展薄弱环节和未来发展重点方向,建立了专业和课程内容动态调整机制。学校定期对市场进行调研,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和企业反馈,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通过专业的动态调整,确保了培养的人才与产业发展需求相匹配。2024年,学校选派了留学德国、在德企多年且精通德语、英语的芮红艳老师赴柬埔寨柬华应用科技大学任教,至今已经有一年多时间。芮红艳老师和机械工程学院余旺旺、董岱、王业方和陈勇等博士团队为参赛队伍提供数字孪生、AI大模型等技术支持,赋能项目团队成功实现了生产线的模块化智能制造。“模块化智造技能工坊”项目表明,现代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源于对产业需求的深刻洞察、对技术应用的创造性整合,以及对人才培养的长期坚守。本次参赛柬埔寨学生用行动诠释了职业教育不仅是传授技能,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创新力量。中国职教为东南亚乃至全球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提供了可复制的“中国职教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