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长风万里启新程

在长江之畔,有一座熠熠生辉的城市——江阴。它地处长江三角洲的顶点,素有“江尾海头”“锁航要塞”的美誉,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以产业为基、生态为底、民生为本,奏响了高质量发展的激昂乐章。

蓄力产业向新强磁场

一组数据展现江阴在产业发展赛道上疾驰猛进: 2024年,江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126.13亿元,成为全国第二个GDP超过5000亿元的县级市,完成外贸进出口1786.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2.6亿美元,实际到资20.2亿美元,均创历史新高,实现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二十二连冠”。

日前,江阴开启第二轮“科创江阴”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作为总牵引,再度聚焦“科创江阴”建设。

以“科创江阴”建设为引领,近年来,江阴“345”现代产业集群正蓬勃起势,高端纺织服装、金属新材料等3个千亿级特色产业全面焕新,新能源、集成电路等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蓄势崛起,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5大未来产业全面布局,形成强大的产业集群效应。

与此同时,科创平台全面升级,累计新建投用科创载体280万平方米,是三年行动前总量的5.3倍;科创主体全面上新,全市企业累计创造50多个全球首创、世界第一,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有效高企数、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分别是三年前的2.3倍、1.6倍、7倍。

兴澄特钢的高性能轴承钢,产销量连续23年全国第一、14年全球第一,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85%;法尔胜泓昇集团的缆索被应用到全球1200多座大桥上,世界前十大悬索桥中有8座使用其产品……

据统计,每年,全国四分之三的高端汽车用钢从江阴产出,全国六分之一的风电整机在江阴制造,全球十分之一的芯片在江阴封测,深海载人潜水器、海上钻井平台等众多“大国重器”上都刻下了“江阴制造”的光荣印记。

近日,江阴港口集团5号码头的施工现场热火朝天,技术人员正在争分夺秒地开展皮带机管廊、斗轮堆取料机等核心设备的组装与调试工作,确保项目如期投产。预计项目完成后,码头的作业效率将大幅提升26%,港口的整体吞吐能力也将增至485万吨,同时有望将物流周转时间缩短5至7天。

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江阴港完成货物吞吐量约3.8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累计完成65.06万标箱、同比增长14.13%,集装箱运量累计完成87万标箱、同比增长14.32%。

“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以精湛的设计和热忱的服务,向成为世界一流企业的愿景迈进。”利邦厨具有限公司首席财务官夏亮说。去年底,该企业成为江阴首家美股公司。

近年来,江阴推动“江阴板块”稳步扩容、提质增效,目前累计拥有境内外上市公司63家、新三板挂牌企业64家,A股上市公司总数位列全国县级市第一,累计实现直接融资1318.91亿元。

未来,江阴明确将持续以“着力壮大县域经济”为发力点,支持引导三大优势产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向价值链高端迈进,推动四大战新产业深耕风光氢储、先进封测、车船装备等细分领域,推动“5+X”未来产业有序构建新链条,年内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

绘就绿色发展新画卷

“公园建成之后,我们一有空就带着小朋友来这里的游乐场玩耍、晒太阳,环境非常舒适。”在市民王红碧看来,去年12月正式建成开放的锡澄运河公园四期真正建在了她的心坎上,市民们在此散步、健身,或是悠闲休憩,展现出满满的“松弛感”,江阴生态版图进一步扩容提质。

深入践行长江大保护战略,江阴实施168项治理工程,连续23年向长江放流各种珍稀鱼类1.8亿余尾;完成1600个大气治理项目,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持续提升;高标准建成美丽幸福河湖121条,国省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

为生态“留白”,江阴大力推进“一江一河”岸线生态修复治理,构建“八公里沿江、十公里运河”城市生态T台,“推窗见绿、观景享绿”触手可及。今年,江阴将继续推进锡澄运河公园五期建设,将公园绿地拓展至临江路桥,衔接滨江公园,着力打造连片成景的城市生态景观带,推动步道南北贯通,与江阴绿道串联成网,让人、城、景和谐相融的美好愿景渐行渐近。

依傍长江、因江而繁荣的江阴,始终铭记着对长江的守护与回馈。

日前,作为江阴利港电厂2×100万千瓦超超临界发电机组项目的主体工程之一,两座高达126米的锅炉目前已基本完成主体厂房的建筑施工。“该项目今年将全面转入机电安装阶段,预计年底建成投产。届时,每年可向社会提供电力约88亿千瓦时,可支撑800亿元的GDP增加值。”让利电集团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王晓斌引以为傲的数字不仅仅是“增加”,还有彰显绿色发展的“减少”:该项目每发10亿千瓦时电,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4.4万吨,单位供电碳排放强度下降18.4%。

同样瞄准“绿色低碳导向”的江阴港口码头智慧提升项目总投资约25亿元,计划建设智慧数据中心、一体化管理平台和一站式交易平台,打造绿色低碳的智慧物流体系。目前,散货码头建设正在加速推进。

为践行“双碳”战略,江阴将全力守好“绿色家底”,深入推进“百亿百项”工程,年内建设项目54个,完成投资54.3亿元。全力发展“绿色经济”,提速建设印染集聚区、加快企业入园步伐,滚动实施节能降碳绿色化改造项目20个以上,推广应用先进绿色技术、工艺和设备,健全绿电绿证交易、溯源认证、碳管理体系,打造近零碳园区、近零碳工厂,新增省级以上绿色工厂5家。全力释放“绿色价值”,全面构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巩固提升生态修复成果,加强林地、绿地、湿地、自然保护地“四地”同建,新建“江小澄”口袋公园3个,建成水美乡村16个、美丽幸福河湖120条。

“去年我们以建设省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县域示范为契机,协同推进绿色转型发展,生态环境县域示范60项重点工程项目,完工41项、在建19项,进一步夯实江阴发展的绿色基底。”江阴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杨志强介绍,新的一年,江阴将试点开展印染园区一证式管理,推进环境经济政策创新,支撑传统产业升级和战新产业培育,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书写幸福生活新篇章

在乙巳年春节期间,作为无锡至江阴的“城际动脉”,锡澄S1线助力超172万人次平安畅行。“布置一新的列车很有春节的氛围,我还和同事拍照留念了。”每天乘坐S1线通勤的市民王女士说。据悉,通车一年来,S1线日均客运量4.14万人次,单日最高客运量35.06万人次,为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作为无锡“一体两翼”的重要一翼,江阴完成综合交通等11个专项规划,盐泰锡常宜铁路开工建设,江阴靖江长江隧道双线贯通,沪武高速扩建江阴段、S229江阴段全面开工,进一步打通江阴城市“血脉”“骨架”,融入区域发展。

今年1月1日,地处长江之滨、运河之畔的江阴国乐岛盛大开放。岛上,江阴音乐厅、科技馆、美术馆一一向市民亮相,率先对外开放的江阴科技馆、美术馆成为市民感知艺术、增长见识的“网红打卡地”。“一到节假日,科技馆就成了我们‘遛娃’的首选,孩子也很喜欢来这里探寻科学奥秘。”江阴市民孙先生说。

内外兼修提升品质,城市“蝶变”惊艳时光。近年来,江阴始终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发展理念,深入推进城乡建设,持续刷新城乡“颜值”,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生活”的魅力之城。

“做梦都想住在满眼绿色的环境里,现在从我家出门,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公园、步道,‘出门入园、席地而坐’照进了现实。”家住虹桥南路的市民乔玉敏的一番话,生动体现了江阴城市建设核心为民的理念。截至2024年底,全市共建成46个“江小澄”口袋公园,总面积达23.7万平方米,总投资为8576万元。

一份民生账单传递江阴的发展温度:2023年江阴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861元,比上年增长4.7%。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95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846元,农民收入连续第24年蝉联全省县(市)级榜首。

近年来,江阴用足绿水青山特色、做亮生态田园底色、守住乡土文化本色,全力实现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韵。婚庆圣地祝塘石堰、诗意稻田陶湾村、农文旅教一体王家村等各具韵味、各美其美的村庄让百姓富了口袋,也扮靓了江阴版图,令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数据显示,去年,江阴深化省智慧社区综合试点建设,建成智慧社区(数字乡村)80个,完成农房改善3012户、农村供水管网及户表改造1.1万户,获评省首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4个、省特色田园乡村1个。

以民为本擦亮幸福底色,去年,江阴12件民生实事项目、497件微幸福民生工程事项圆满完成,江南大学江阴校区正式开学,新中医院、泰富临港医院建成投用,9条主要通江河道水质首次全部达到Ⅱ类。

一项项民生工程、一件件民生实事,持续为民生“加码”、为幸福“加速”,累积成暨阳大地人民群众的“幸福账单”。

时间无言,实干有声。新征程上,江阴将以更饱满的热情、更昂扬的斗志,奋勇前行,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成就,以更高站位当好县域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你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