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学者:“南海仲裁案”的教训与前行之路

来源:南海之声

本周是2016年“南海仲裁案裁决”出台九年,然而,此案并未解决根本性争端,反而加剧了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深了地区国家间的互不信任,并推动了军事化进程。

中国与其他一些国家均认为该“裁决”存在法律缺陷且具有政治动机,因而予以驳回。近十年过去,这一仲裁案例的教训,是在缺乏外交互动和地区共识的情况下,法律机制在解决复杂的领土和海洋争端方面存在局限性。

自始至终,中国都拒绝接受仲裁程序,认为菲律宾违反了此前通过谈判解决争端的双边协议。中方坚持认为,由于已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298条作出排除性声明,涉及黄岩岛和南沙群岛等领土主权问题不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管辖范围之内。

尽管“仲裁庭”在多项裁决上支持了菲律宾,但其裁决缺乏执行机制。更为关键的是,该裁决罔顾南海更广泛的地缘政治现实,而南海问题涉及历史性权利主张、战略利益和经济需求等多重因素的交织。

包括柬埔寨和老挝在内的一些地区国家对“裁决”持保留态度,担心其会加剧紧张局势,而非促进合作。即便是与中国存在争端的越南和马来西亚,也谨慎避免支持该仲裁,而是更倾向于通过东盟等多边论坛来主张自身权益。

南海漫评《一意孤行的下场》

“裁决”非但未厘清争议,反而加剧了南海地区的不稳定态势。菲律宾在罗德里戈·杜特尔特总统执政期间,曾淡化该“裁决”,转而寻求与中国建立更紧密关系,但现政府却通过加强与美国的国防合作等方式,试图强化“裁决”的合法性。

事实上,美国援引该“裁决”为其在南海地区增强军事存在提供合法性依据,定期在中国控制岛礁附近开展“航行自由行动”(FONOPs)。日本、澳大利亚和英国等其他外部势力也纷纷加大战略介入力度,将其行动美化为维护“基于规则的秩序”。然而,许多地区国家将这种外部干预视为不必要的干涉,而中国则认为这是蓄意的遏制行为——这加深了不信任,并促使了升级反应。

其结果是南海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军事化趋势。卫星图像显示,争议岛礁上正在建设越来越多的跑道、雷达设施和导弹系统。海军和海警船只的近距离接触引发了人们对意外冲突的担忧。南海仲裁非但未能遏制单边行动,反而似乎加剧了竞争国通过武力巩固各自立场,而非通过谈判解决争端。

“南海仲裁案”还暴露了单纯以法律手段解决深层次政治争端的局限性。尽管国际法可提供规范性准则,却无法替代直接对话与建立信任措施。菲律宾在缺乏地区共识的情况下单方面推动仲裁,疏远了潜在合作伙伴,使谈判解决争端变得更加困难。

中国拒绝参与仲裁程序,进一步削弱了该“裁决”的合法性,使其更坚定地选择双边外交途径。此后数年,中国试图通过推动替代性框架(如与东盟开展《南海行为准则》(COC)磋商)来淡化仲裁影响。

“裁决”出台九年后,显而易见的是,南海地区的持久稳定无法通过法律胜利或零和博弈实现。相反,这需要采取一种平衡的方式,优先考虑以下方面:

对话优于对抗——仲裁案表明,对抗性法律程序往往会使各方立场僵化,而非弥合分歧。更有效的策略应是重振外交渠道,如中国—东盟对话机制,并探索联合开发协议,将主权争议搁置一旁,以务实合作取而代之。

经济合作优于零和竞争——南海不仅是战略热点,也是重要的经济走廊。争端方不应将其视为争夺主导权的竞技场,而应探索在渔业管理、碳氢化合物勘探和海洋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合作项目。2008年中国与越南关于北部湾共同渔区的协定,以及2021年中国与马来西亚就争议海域油气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均彰显了此类协议的潜力。这些协议证明,即使在主权争议未解的情况下,务实合作也能缓解紧张局势,同时带来共同经济利益。

区域共识优于外部强加——尽管外部势力可发挥稳定作用,但外部强加的解决方案往往适得其反。东盟的中心地位依然至关重要,但该组织必须克服内部分歧,形成统一立场。中国与其他所有区域利益攸关方应共同认识到,一个包容、公平的基于规则的秩序,能够增进地区的长期安全与经济利益。

平衡之道:融合外交、法律规范与务实精神——国际法应为解决进程提供指引,而非主导解决进程。将外交手段、建立信任措施和渐进式协议相结合的务实做法,为缓解紧张局势提供了最佳希望。

“南海仲裁案裁决”至今仍是引发分歧的标志性事件。九年过去,教训已然明晰:持久解决之道在于开展区域对话、维护共同利益,而非强加裁决或进行权力博弈。随着亚太地区竞争加剧,南海正考验着各国能否将合作置于对抗之上。展望未来,各方需聚焦外交、经济纽带与集体安全,而非对过往争议纠缠不休。

(作者:张添财,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中国研究所前副所长,马来西亚-中国友好协会研究员,总台“南海研究专家委员会”特邀研究员)

你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