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盛:维护南海诸岛主权的实质是捍卫战后国际秩序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侵略铁蹄肆虐亚太,中国的西沙、南沙群岛也未能幸免。1939年3-4月,日本在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后,分别侵占西沙和南沙群岛,随后大肆从岛上盗取自然资源。
面对日本侵略,中美英三国发表《开罗宣言》明确规定:“剥夺日本自从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日本战败投降后,中国政府据此于1946年着手接收西沙和南沙群岛,于1947年初即启动南海诸岛核定工作,年底出版《南海诸岛位置图》,并于次年纳入公开发行的《中华民国行政区域图》。
上述接收行动和主权宣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包括南海沿岸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对中国政府的这一主权宣告没有提出外交交涉。更为重要的是,众多国家出版的地图都采纳并标注了中国的南海断续线,将其内的海域明确标绘为中国疆域。历史已经充分说明,中国收回并进一步确立对南海诸岛的主权,有着充分的法理基础,也构成明确的国际事实,这既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结果,也是二战胜利所确定的战后国际秩序的一部分。
自20世纪70年代起,南海周边一些国家开始对南海岛礁提出主权声索并开展侵占行动,开启了一场延续至今的南海争端。对此,绝不应仅仅视之为一种基于主权争议的行动,而是涉及到一场能否有效维护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大斗争。相关国家侵占中国南海岛礁并以各种“名义”提出诉求,其实质是对二战胜利结果的直接否定,也是对战后国际秩序的公然违反。中国之所以要维护好南海诸岛主权,其意义也不只在于维护自身主权,更在于维护二战胜利结果与战后国际秩序。这才是中国行为的实质和我们看待南海争端的应有高度。
基于此,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有必要特别强调:
首先,要坚持正确的二战史观,强调维护战后国际秩序的正当性与紧迫性。战后国际政治发展进程并不完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阴影一直挥之不去,冷战经历更是让世界倍受分裂之苦。但回过头去看,这些情况的出现恰恰是没有坚持以联合国为核心、以《联合国宪章》等国际法为基础这一战后国际秩序的结果。
联合国体系的基石是大小国家主权一律平等,核心是大国协调与多边主义。当前,各地区地缘政治与安全矛盾频发导致大国协调精神摇摇欲坠,以特朗普关税战为代表的美国霸权恶性掠夺行为从根本上颠覆了战后建立的国际经贸体系,急需国际社会旗帜鲜明地捍卫战后国际秩序,高度重视并遵守《联合国宪章》精神,重新回到通过大国协调和多边主义解决问题的道路上来。
其次,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战后秩序,坚持领土秩序的根本性基础性地位。领土是国家的基础,领土边界是国家间关系的重要保障。二战结束重新确立了各国间边界,包括中国当时公布的南海断续线,都是基于这一边界的领土秩序的组成部分。此后,国家间边界并非没有变动,如西方殖民体系瓦解后一大批亚非国家的独立以及苏联解体由1国变成15国,但这些变动都是由当事国共同确认并符合《联合国宪章》规则的,其结果是进一步强化而非动摇了战后领土秩序。
因此,捍卫二战胜利确定的领土秩序,是我们捍卫战后国际秩序的一项重要内容,绝不能以各种名义对当时确认的国际领土边界线及其内含的权益发起挑战。在南海问题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本身并没有对涉及领土主权争议的管辖权,也没有否认断续线所确认的中国历史性权利,菲律宾发起的所谓“仲裁案”是完全站不住脚的,是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争端解决机制的滥用和战后领土秩序的挑衅。
最后,要在维护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更新战后国际秩序,以协商办法解决领土争端。捍卫战后国际秩序是为了正本清源,反击当前地缘政治与经济中的强权逆流,归根到底是为了建设一个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面对南海争端,中国采取了顾全大局的务实思路,在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大原则基础上,采取协商办法解决争端,提出了争议解决与和平稳定维护分轨并行的双轨思路:主权与管辖权争议由直接当事国通过双边协商解决,南海整体和平稳定则通过中国与东盟多边机制共同维护。对于那些试图否定这一思路的挑衅做法,中国采取了坚决的还击行动,其根本目的也是在于迫使个别国家迷途知返,痛定思痛,尽快回到正确轨道上来。这些做法既符合南海实际,也体现了负责任的大国风范,今后还需要进一步坚持与完善。(作者:李开盛,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南海研究专家委员会”特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