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制灯笼,传承中柬情 ——端华分校学生手工灯笼制作活动侧记

【本报消息】10月6日,端华分校的校园内洋溢着一派暖意融融、专注创造的氛围。低幼年级的孩子在老师耐心指导下,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简易手工灯笼的制作中。一双双灵巧的小手,将普通的彩纸、剪刀和胶水,变成了一个个充满童趣与节日气息的美丽灯笼,孩子们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更深刻感受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中秋活动一开始,老师们首先向孩子们介绍了灯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它不仅是照明的工具,更是团圆、喜庆与吉祥的象征,常见于“元宵、中秋”等传统佳节。了解了背后的文化内涵,同学们制作的热情更加高涨。

本次制作活动强调简易与创意,主要制作的是无需复杂工具的折纸灯笼和利用日常材料的手工灯笼。低年级的同学们在老师的分步演示下,小心翼翼地折叠、粘贴彩色卡纸。他们认真专注,时而互相帮助,时而展示自己的半成品,脸上写满了成就感。不一会儿,一个个方形的、圆筒形的简易折纸灯笼便初具雏形。在制作灯笼活动中高年级的同学们则展现了更多的创意。他们不仅在灯笼上绘制了花卉图案和动物图案等充满中国风的图案,还巧妙地运用流苏、灯光、剪纸等进行装饰。有的同学用红色的红包拼接成别致的红包灯笼,既环保又喜庆;有的同学则在灯笼的四面写上“福”、“中秋节快乐”等吉祥字样,整个制作过程,不仅是手工艺的实践,更是一次艺术创造力和文化认知的生动课堂。

孩子们看着自己亲手制作的灯笼被轻轻点亮(或悬挂起来),同学们眼中闪烁着兴奋与自豪的光芒。这些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灯笼,虽不似市面上售卖的那般精致华美,却凝聚了孩子们的心血与智慧,承载着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初步理解和美好想象。

- Advertise -

此次手工灯笼制作活动,是端华分校将文化传承融入日常教学的一次成功实践。它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动手过程中,近距离触摸和感知了中华文化的温度,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相信这一盏盏由同学们亲手制作的、简单而充满情意的小灯笼,将在他们心中点亮一盏热爱传统文化、勇于传承创新的明灯。

                                                      (端华分校侨办外派教师杜永春供稿)

你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