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教育家孔子如何做生命教育

教育的本质就是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提高生命质量是使人的生命更精彩;提高生命价值是使人能为所有生命做贡献。
生命是教育开展的前提,尊重生命是最核心的教育。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大教育家孔子对学生如何进行生命教育,我们当代教育工作者又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孝经》开头有这样一段文字: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生命教育至少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一、珍爱生命,守护生命的长度。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身体来源于父母,是父母骨肉的一部分,不敢损毁,也不能伤残,孔子把这列为子女对父母亲孝敬的开始。从生命观的角度看,胸怀仁爱之心,珍爱生命最基本的是孝。先秦儒家在对待人的生命的态度上,主张认识、珍惜、关爱和敬畏生命。”仁”是先秦儒家对待生命尊严与维护和存在价值的核心。正如孔子所言”克己复礼为仁”,人做到了克己复礼,就实现了仁德。才会以”仁者爱人””仁民爱物”和”与天地参”为出发点,理解和把握生命的意义。正如孟子所言:”人之于身也,兼所爱,则兼所养也。无尺寸之肤不爱焉,则无尺寸之肤不养也。”
在孔子看来,孝,是人际关系学问,即家庭关系、族人关系、邻里关系、社会关系学问,人出生后就要学习人际关系学问。学什么?出生后在家里学习怎样与父母亲处理好关系,就是“孝”,是人生第一课程。如果一个人无法与父母亲和睦相处,家庭就难以和睦,这个人走向社会,也很难与他人处理好人际关系,中国自古都是非常重视人际关的。因此,孔子教学从“孝”开始教学生,因为“孝悌,人之本也”。孔子在教学中,从“孝”的角度教学生保护自己的身体,不能让身体受损伤,要珍惜生命。
学校无小事,事事育人。我们在教学中,也要把生命教育融入常规教学中,教育学生如何珍惜身体,珍惜生命以及为什么要珍惜身体、珍爱生命,守护生命并不事很长的长度。
(二)正视死亡,追求精神生命的永生,提升生命的高度。
先秦儒家在对待人生的问题上,一向噤言生死。对于生死存亡,表现一种敬畏的态度。在《论语.颜渊》中的”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和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可以看出儒家在对待生死问题的一些敬畏和无奈。在孔子看来死并不是不重要,而是更关注当下的生活。人要做好当前、现在的本份工作,然后才去追问死的问题。在有限的生命中,立于”仁””德”,追求人本主义精神生命的不朽和永生。要在有限的生命时间使人的生命更有意义。
人生一世只有真正地知道自己所肩负的使命,才能够知道道自己所努力的方向,不至于被困难、挫折所迷感。从而珍爱生命。鉴于此,孔子说:"不知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人作为自然的生命个体,通过培养乐天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荡的君子情怀,实现自己已完善的人格,就可以圆满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之间的关系。
如此,不仅生命得以保全,还能使人的生命命充实起来,实现自身价值,获得永恒。正视死亡,追求精神生命的永生,提升生命的高度。
三、珍爱生命事关个人、家庭、国家大事。努力拓宽生命的宽度。
生命教育不单纯是个人的事情,个人的身体与生命,与父母、家庭、国家是融为一体的,是不可分割的。“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保护身体与生命,首先事关父母,二是为了做事,做事既是为家庭也是为国家,最后是为自己立身,立身是为了后代。你看,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保护身体与生命(孝始)——做事(孝父母、利家、利国)——立身(孝父母、传后代、事君)——下一代……。这就是家庭传承,与保护身体珍惜生命有很大关系。
孔子引用《大雅》,意在说明古代就是这样认识的,这样传承的,就是这样做的,我们今天的学生更应该这样做:保护身体与生命。
生命和教育本为一体。教育的使命是拓展一个人生命的长度、宽度和高度,让每个生命成为更好的自己,拥有幸福生活的能力。教学,确实要向孔子学习,就珍惜生命这一点,孔子把它与“孝”联系在一起,把它上升到事关家庭传承、个人做事、立身社会、为国家服务的高度。孔子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造就和自我完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活动。他认为,教育应该使学生富有生命活力,使他们的精神得以升华和发挥,而不是仅仅掌握知识和技能。

三角路市振民学校陈杰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