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外侨界人士代表齐聚山城 “以侨为桥”助民心相通

【综合消息】7月17日下午,第一届“一带一路”华侨华人合作发展大会“侨助民心相通·讲好中国故事”国际传播交流专场暨“行走中国·2025海外华文媒体川渝行”联合参访活动启动仪式在重庆举行。

活动吸引了200多名海内外嘉宾齐聚山城重庆,以“主旨发言+圆桌访谈+联合行动”形式,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一个个实在的惠民项目的分享展示,从“小而美”的视角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主旨发言:侨架民心相通之“桥”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长久以来,侨在助力中外民心相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据介绍,海外6000多万华侨华人,有三分之二分布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他们有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广博的人脉关系和成熟的商业网络,是联通海内外的天然桥梁和纽带。

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张琼表示,近年来,重庆积极探索城市国际传播可行路径,迭代升级西部国际传播中心,打造有辨识度的国际传播品牌项目,推动重庆国际曝光度跃居西部第一、全国第五。在这个过程中,广大侨界朋友给予了我们全面的帮助。比如,支持重庆举办“感知重庆”人文交流活动,助推巴渝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国门,等等。

海外华文媒体持续聚焦重庆新兴产业、开放平台、特色文化,高频来渝采访、参访,推出系列深度报道,有效提升了重庆的国际知名度与影响力。

四川省侨办主任朱永欧说,自2023年起,“行走中国·海外华文媒体川渝行”已连续两届由川渝两地共同举办,影响广泛。本次海外华文媒体川渝行,各位媒体朋友将充分感受到巴蜀大地的发展变化和人民生活的幸福美好。

圆桌访谈:生动案例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

中国科学院“海外清洁水项目及环境保障”、中国外文局“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庆蓝天救援队参与国际救援、华厦眼科医院“海外光明行”……近年来,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展示着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以“小而美”的视角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在圆桌访谈环节,重庆市侨联委员、重庆市蓝天救援队队长骆明文介绍说,作为一支民间公益救援力量,重庆蓝天救援队拥有涉侨志愿者300余名,参与过津巴布韦、尼泊尔、缅甸、土耳其、斯里兰卡等地的国际救援。他认为,患难见真情,在灾难面前伸出援手,能深化各国民众之间的情感联系和友谊。

骆明文说,在赴境外参与跨国救援时,重庆市蓝天救援队得到当地商会、华助中心等的积极支持。未来,期待通过搭建信息共享平台、深化人文交流与促进地区参与、推动建立多边应急救援合作机制、加强救援技术研发与创新合作等方式,汇聚侨界力量,助力高效协同应急救援体系的构建。

华厦眼科医院集团(下称“华厦眼科”)党委书记、副总裁李晓峰介绍说,自2014年起,华厦眼科组建“光明行国际医疗队”,先后11次踏上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眼疾患者送光明的征程,累计为3311名白内障患者带去光明。足迹遍布柬埔寨、缅甸、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家,每一次出发,都饱含着对生命的尊重与关爱,每一次行动,都为当地民众带去重见光明的希望。

李晓峰说,在华厦眼科的公益行动中,中国侨联、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不仅为活动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支持,还积极参与到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中,凭借对当地社会的深入了解和广泛的人脉资源,帮助华厦眼科更好地与当地政府、医疗机构以及民众沟通协作,确保公益活动能够顺利开展,精准惠及每一位需要帮助的患者。

中国外文局党委副书记林琨表示,作为中国国际传播工作的国家队和对外出版事业的主力军,中国外文局始终秉承“向世界说明中国”的使命,进一步强化在全媒体国际传播、对外话语创新、高端智库研究、人文交流合作、翻译事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职能,多语种、多业态、多平台的综合传播属性不断彰显。

林琨说,中国外文局愿与各界携手,开展协同协作,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具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际传播机构,为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和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科技海外合作中心主任杨敏介绍说,10年前,从接到斯里兰卡工程师的求助邮件开始,通过多学科联合团队深入病区调研、开发适应农村环境的低成本水处理设备、推进“农村饮水系统解决方案”等方式,解决了当地农村因饮用水致病的问题。

杨敏说,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这10年的跨国合作,是“民心相通”的真实写照。“民心相通”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水站、一个个重获健康的村民、一个个国际友人的信任与感激。中国的科研、中国的企业、中国的方案,正在服务全球更多的发展中国家。

联合行动:在“做”中讲好中国故事

杨敏说,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要“讲”,更要“做”;民心相通,不仅靠语言,更靠行动。

行动还在持续。当天的专场活动现场,启动了“侨爱心·光明行”海外公益项目,计划今年底赴乌兹别克斯坦、柬埔寨开展公益活动,为不少于250名符合手术条件的患者实施白内障手术。

杨敏亦表示,未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希望与更多华侨华人朋友携手,推动更多“科技+民生”的国际合作项目,用中国智慧与世界共享发展成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李晓峰表示,未来,华厦眼科将继续坚定不移地秉持使命,进一步整合优质医疗资源,加大公益投入,拓展公益活动的广度与深度。

海外华文媒体行走中国,讲述巴蜀新故事

此外,专场活动现场还启动了“行走中国·2025海外华文媒体川渝行”联合参访活动。

来自东南亚、中亚、非洲、欧洲、南美洲、大洋洲等地的26家海外华文媒体,在接下来的两周左右时间里,将深入重庆、四川,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进多个现场,围绕川渝一体化发展、现代产业和特色产业建设、对外开放合作、乡村振兴和城市建设新貌等主题,展现现代化川渝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高速发展的川渝走向世界搭建一座文化桥梁。

据了解,据了解,从2008年起,“行走中国·海外华文媒体行”已先后赴西藏、新疆、重庆、上海、江西、河南、海南、四川、云南、山东等地参访。今年,海外华文媒体将连续第三年走进川渝,通过参访、报道,客观、真实地向世界讲述巴蜀新故事。

现场举行了“行走中国·2025海外华文媒体川渝行”联合参访启动仪式。启动仪式上,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菲律宾《商报》执行总编蔡友铭说,过去两年来,他曾随“海外华文媒体川渝行”参访团分别到访重庆和四川,每次不同视角下的川渝之行总是充满惊喜和收获。

蔡友铭表示,重庆、四川两地工业、科技、文化和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成果令人印象深刻。他将与华文媒体朋友们携起手来,积极当好重庆、四川与世界交流的桥梁和窗口,把鲜活多姿的巴蜀大地、把精彩动人的川渝新故事带给全球华侨华人朋友,带给世界人民。

中新社秘书长杨燕芳介绍,按照中央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要求,自2008年以来,中新社积极组织海外华文媒体到中国大陆进行实地采访报道、调研交流,对外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展现中国形象,促进了受访地区的对外形象传播以及海外招商引资等工作。

从2015年开始,“行走中国·海外华文媒体重庆行”活动已成功举办八届,先后邀请了60个国家和地区110家海外主流华文媒体到渝实地参访,向全球发出4700余篇原创报道,累计推出200余个报刊专版报道及90余个网络专题、专栏,多维度向世界展示了新时代重庆改革开放的成果,展现了重庆现代化建设发展新面貌。

杨燕芳说,此次,中新社盛情邀请到19个国家和中国港澳台地区的26家华文媒体,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一主题实地深入参访和集中报道,这是中新社与川渝两地统战部门和宣传部门第三次联合举办“行走中国·海外华文媒体川渝行”活动,也是全球华文媒体促进中外交流的具体行动。

在重庆,“行走中国·2025海外华文媒体川渝行”联合参访团将走进忠县、江北、沙坪坝、两江新区等区县,聚焦文旅产业、柑橘产业、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西部金融中心、新型工业化等的建设,用镜头和笔触,进行深入采访报道,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你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