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一点,也能抵达

· 王超

国庆我从广东出发游览了江西、湖南各地的风景名胜后,本想提前一天返程高速路会畅快很多,谁料到在湖南衡阳段高速遭遇大堵车,前方就变成了一片红色的钢铁海洋,高速路变身为巨型停车场,一个小时仅仅挪动了几公里,导航还在冷冰冰地提示:“拥堵路段通车至少需要一个小时。”心情随着停滞的车流变得焦躁不安。

放眼望去,刹车灯连成一条没有尽头的长龙,缓缓蠕动的车流中,不耐烦的喇叭声此起彼伏。

- Advertise -

在几乎停滞的车流中煎熬了数十分钟,一个念头突然闪现:与其在高速上虚耗时光,不如尝试走“低速”。

此时我做出了一个决定,此次返程回家全程不走“高速”,我随即用手指轻触导航屏幕,选中“不走高速”和“避免拥堵”选项。一条蓝色的替代路线蜿蜒展开,像血管般细致地连接起各个村落。

经过艰难的挪动,我终于从最近的出口驶下高速。当轮胎接触国道路面那一刻,仿佛整个世界都慢了下来。

导航引领的道路蜿蜒曲折——时而行驶在平坦宽阔的国道,时而转入百转千回的县道,偶尔还会拐进密林茂盛的坑洼的乡间小道。

这些路不像高速那样笔直地切割大地,而是温柔地依偎着地形,与自然融为一体。

驶离高速后,旅途的质感发生了奇妙变化。在高速上,一切风景都像按了快进键,模糊成一片绿色色块。而现在,世界突然变得清晰而生动。

苍翠的群山不再是背景,而是可触摸的存在。茂盛的竹林在微风中摇曳,投下斑驳的光影。潺潺的流水声隐约可闻,各式民居建筑展现着地方特色,不再是千篇一律的服务区模板。

车速降下来了,我的心情却异常地好。摇下车窗,山间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带着泥土和植物的气息。这才是旅行该有的样子——不仅是到达目的地,更是享受过程本身。

命运似乎格外眷顾选择慢下来的人。当我穿越群山进入广东连州地界时,意外邂逅了一场民俗盛宴——恰逢农历八月十六“保安大神节”。

沿途村庄热闹非凡,村民们不断燃放鞭炮,经久不停的爆破声中,炮皮竟然堆积了一尺多厚。我好奇地停下车,融入这场民俗盛会。

鞭炮声中,村民们用这种方式祈福丰收和幸福生活。站在人群中,看着火光四射,听着噼啪声响,心中的畅快难以言表。

那些在城市生活中积累的焦虑和压力,仿佛随着鞭炮声烟消云散。

离开连州,我继续慢速前行,最终平安到家。计算全程时间,虽然比正常高速行驶多花了几个小时,但比起那些仍在高速上堵着的车辆,可能还要快上许多。

更重要的是,这段“低速”旅程给了我宝贵的人生启示—我们总是急于奔赴目标,却常常忘记,通往目的地的道路从来不止一条。

在当今社会,我们仿佛被卷入了一场无形的赛跑,人人都在急吼吼地赶路,生怕落下一步就错失了整个世界。

回想童年时外婆煮粥的情景,她总是不紧不慢,温声安抚:“急不得,粥要熬到时候,才香糯顺口,才养人。”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有些至味与深情,非得交给时间,交给不疾不徐的等待。

如今,我仍会选择高速路,但当它变得拥堵不堪时,我已学会坦然转下匝道,踏入那些未知的小路。

人生的精彩,不在于速度,而在于感受;不在于匆忙赶路,而在于清醒前行。

作者简介:王超,供职于广东省东莞市工商联经济联络部。东莞市台胞台属联谊会会员,民革党员,曾任搜狐网总部记者跟队采访广东宏远篮球队、CBA联赛,东莞广电文体记者编辑,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报特约撰稿人、民革中央机关报《团结报》特约评论员、撰稿人,全国工商联宣传矩阵核心成员。有大量文章作品发表于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报、《工人日报》、《团结报》《炎黄春秋》杂志、陕西日报、西安日报、西安晚报、《侨园》杂志、人民摄影报、南方工报、济宁日报、闽西日报、渭南日报、华山文学、中红网等中央省市报刊杂志。

你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