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传统学习中文——华明学校包饺子文化活动课
【本报消息】2025年5月3日华明学校举办了一场以中国传统美食为主题的“包饺子”文化体验活动。本次活动旨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在真实情境中提升汉语应用能力。
华明学校一直重视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致力于为学生打造沉浸式学习中文的多元平台。此次活动由来自中国的志愿者教师梁安琪指导,参与者为六下班的汉语准中级学生。通过亲手包饺子、学习相关词汇和了解文化内涵,学生们度过了一个难忘且充满乐趣的上午。
活动开始前,梁老师先向学生们介绍了“饺子”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她提到,在中国,新年时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是增进亲情、迎接新年的传统方式。因此,“大家一起包饺子”不仅是一种生活习俗,更常被用来比喻团圆、圆满的美好结局。这些富有文化意涵的讲解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
考虑到有学生饮食习惯各异,老师在正式开始前贴心询问了是否有食物忌口或禁忌。随后,她带领学生们进入操作环节,一边亲自示范饺子的包法,一边讲解制作技巧。她一边拿起饺子皮一边说道:“肉馅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多了容易破皮,太少的话饺子会扁,形状不好看。”学生们在学习制作步骤的同时,也自然掌握了许多实用的中文词汇,如“包、破、扁、筷子、馅、饺子皮”等。
虽然大多数学生是第一次尝试包饺子,但他们的学习热情十分高涨。有一位学生在家中有过包饺子的经验,还主动协助老师,帮助其他同学,活动氛围温馨而热烈。这种互动不仅提升了课堂参与度,也拉近了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了同伴间的交流与合作。
饺子包好后,老师和学生们一起将饺子带到厨房,学习烹饪环节的相关词汇。在“开火”“煮熟”“沸腾”等词汇讲解中,学生边看边做,不仅感受到做饭的乐趣,也在自然语境中加深了对汉语的理解与记忆。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情景教学法的优势,学生们在实际操作中提升语言能力。
饺子煮熟后,学生们将亲手制作的成果分享给班主任和同班同学,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尊师重道”“乐于分享”的传统美德。吃着自己包的热气腾腾的饺子,学生们笑声不断,成就感满满。有人还说:“我生日的时候,也想和家人一起包饺子。”简单的一句话,体现了文化的传递和情感的延续。
这次“包饺子”体验课不仅是一次有趣的美食活动,更是一次融合语言学习、文化理解和情感交流的多维教学实践。学生们在欢笑中学到了中文,在动手中触摸到了文化,也在心里种下了一颗对中国的认同与热爱的种子。
本次活动圆满成功,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动手能力,更加深了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兴趣。未来,华明学校将继续策划更多富有创意和文化价值的活动,帮助学生在真实、自然的语境中提升中文水平,深入体验中华文化的魅力。
(华明学校志愿教师梁安琪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