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闯柬”,见证中柬友谊花开
- 端华大学广西贵港市侨办教师 文双(石卡高中)
尊敬的中国驻柬埔寨大使馆汪文斌大使阁下,尊敬的中国驻柬埔寨大使馆赵海燕公参,尊敬的柬华理事总会梁振辉轮值会长,尊敬的各位使馆领导,尊敬的各位柬华理事总会领导,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我是广西贵港的文双,能作为离任侨办教师代表发言,我倍感荣幸。此刻我的心情,就像坐柬埔寨突突车——又激动又颠簸,毕竟是来跟大家聊聊我两次“闯柬”援教的难忘经历。从2017年到2025年,跨越八年时光,我有幸以教育工作者的身份,见证了柬埔寨这片土地的蓬勃发展,也亲历了中柬友谊在教育沃土上的茁壮成长。
2017年8月,我第一次踏上金边的土地,那时的金边街头,垃圾偶尔散落,中文标识寥寥无几,能用中文交流的居民屈指可数。当我走进铁桥头区华明学校,那斑驳的校舍、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眼神,至今历历在目。我们通过开展趣味课堂,举办文化活动,让孩子们从最初说中文时的磕磕绊绊,到后来能用中文声情并茂地朗诵诗歌、讲故事。那份成就感,让即将离任的我暗暗许下重返的心愿。
2023年8月,当我再次来到金边,扑面而来的变化如同一幅绚丽的画卷,令人震撼不已。街道整洁有序,垃圾分类设施完善,城市绿化焕然一新;更令人欣喜的是,大街小巷不时传来流利的中文问候,商场、餐厅的中文标识醒目亮眼,就连突突车司机也能熟练用中文交流路线。这些细节,正是中柬两国携手推进城市建设、深化人文交流的生动缩影。
在端华大学的两年,我深切感受到柬埔寨青年对中文学习的热情。夜学班的学生废寝忘食,日学班的学生力学不倦,中文不仅搭建起沟通的桥梁,更让中柬青年在思想交流中结下深厚情谊。如今,柬生赴华学习、中国学子来柬实习,这种双向奔赴的交流,就像两条奔腾的河流,汇聚再一起,让中柬命运共同体的纽带更加牢固。
两次援柬,我不仅是教育的传递者,更是时代发展的见证者。这变化哪儿来的?不是大风刮来的,是中柬“铁哥们”手拉手干出来的!就像咱们援教团的兄弟姐妹们,备课改试卷到深夜,顶着40度高温办文化活动,汗流得比金边雨季的雨还密。但你瞧现在,中文成了“金边硬通货”,这些变化背后,是中柬两国“铁杆友谊”的坚实支撑,是“一带一路”倡议在柬埔寨落地生根的丰硕成果,更是无数教育工作者、志愿者用汗水浇灌的希望之花。
眼下又到说再见的时候,心中满是不舍。舍不得那群眼里有光、心里有爱的学生,他们就像我心中的天使;舍不得突突车司机的“散装中文”,那是中柬友谊的独特音符;更舍不得这片越变越靓的土地,它见证了我的成长与付出。但我明白,援教这事儿就像接力赛,我这棒刚递出去,下批小伙伴已经摩拳擦掌了。最后送大伙儿一句柬埔寨版祝福:愿中柬友谊像吴哥窟的石头,风吹雨打都不散!让我们共同期待,以语言为媒、以文化为桥,续写中柬友谊新篇章!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