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教时光里的月圆情思——“喜迎中秋节·千里共婵娟”主题班会教学感悟
· 干拉省加江市培英公校广西侨办外派老师 莫如朋
援教的日子忙碌而充实,每个中国传统节日都是我向当地学生展示中华文化的好机会。为了让柬埔寨的学生们感受中华传统节日的魅力,今年中秋节来临之际,我精心策划并开展了一场主题班会,希望能让当地学生感受到中秋文化的魅力,这一过程也让我收获了诸多感悟。
筹备:跨越文化差异的挑战
班会筹备之初,我便意识到文化差异是摆在眼前的一道难题。柬埔寨学生对中国的中秋节知识知道得不多,如何让他们理解这个节日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我首要思考的问题。
为了让学生们能直观地感受中秋节,我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从中秋节由来的视频到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到中国各地中秋习俗的视频,再到描绘中秋的诗词。我还准备了一些绘画材料,希望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们对中秋节有更深刻的认识。
开展:互动中感受文化碰撞
班会伊始,我先给学生们观看了《中秋节的由来》的视频,让学生对中秋节的渊源和习俗有了大致的了解,接着,我讲述了嫦娥奔月的传说。当我绘声绘色地讲到嫦娥为了保护仙药,无奈飞上月宫时,孩子们的眼睛瞪得大大的,充满了好奇和同情。林秀萍还忍不住问道:“嫦娥一个人在月亮上会不会害怕呀?”看着他们纯真的模样,我心中满是温暖,也更加坚定了我在异乡传播中华文化的决心。
接着,我带着学生们学习一些中秋诗词。“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一句一句地教,孩子们跟着我认真地念着。尽管他们的发音不太标准,但那认真的模样让人动容。我向他们解释诗句中蕴含的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团圆的期盼,学生们似懂非懂地点着头。
为了让学生们更直观地感受中秋节的氛围,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以中秋节为主题的诗配画创作。他们有的画了嫦娥玉兔月饼,写上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有的画上了荷花、玉兔和灯笼,写上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有的画了大海和月亮,写上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在创作过程中,孩子们互相交流,互相帮助,欢声笑语回荡在教室里。看着他们手中那一张张诗配画,我知道,这不仅是一件作品,更是柬埔寨孩子们对中秋文化的理解和喜爱。
感动:文化交融下的心灵触动
最让我感动的是分享环节。我让学生们谈谈自己对中秋节的感受。文艺委员林纯玲站起来说:“中国人在中秋节这一天要和家人在一起相聚,就像我们柬埔寨的新年一样,是和家人相聚的时刻。”她的话让我意识到,尽管文化背景不同,但人类对亲情、团圆的渴望是相通的。
班长任沙华说:“我喜欢中国的中秋节,以后我想学习更多关于中国的知识,去中国看看。”听到这些话语,我心中充满了成就感。我知道,这场班会不仅仅是一次文化的传播,更是一次心灵的沟通,让柬埔寨的学生们对中国有了更深切地认识。
感悟:援教路上的责任担当
这次在培英学校开展的中秋节主题班会,让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援教老师的责任。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我们有义务将这些文化传递给更多的人。在异国他乡,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能让当地学生了解中国,也能增进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友谊。
这个中秋节,虽然远离家乡和亲人,但在柬埔寨的教室里,我收获了满满的感动和成长。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坚守在援教岗位上,用自己的行动传递中华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国。我相信,无论身在何处,只要心中有明月,有对援教工作和中华文化的热爱,就一定能在异国他乡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