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异邦传递中国国庆的炽热与深情——“欢度中国国庆——祖国在我心中”主题班会教学感悟
· 干拉省加江市培英公校广西侨办外派老师 莫如朋
在柬埔寨援教的日子里,每一次走进教室,都是一次文化的交融与心灵的碰撞。而这一次以“欢度中国国庆——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的班会,更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它如同一束光,照亮了中柬两国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
文化碰撞,开启认知新篇
班会伊始,当我提及“10.1中国国庆节”时,学生们眼中满是好奇与疑惑。对于他们而言,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概念。我通过生动的图片和视频,向他们展示了新中国成立时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的画面,以及每年国庆盛大的阅兵仪式。学生们被那宏大的场面、整齐的方阵和先进的武器所震撼。
万兆祥好奇地问道:“为什么中国要把 10 月 1 日定为国庆节呢?”我耐心地向学生们解释,这一天标志着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英勇奋斗,终于取得了革命的伟大胜利,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眼中闪烁着理解的光芒。这一刻,我深刻地感受到文化的差异是交流的起点,每一次的解释和分享都是在搭建一座跨越文化鸿沟的桥梁。
互动体验,增进情感共鸣
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参与到班会中来,我组织了以庆祝中国国庆节为主题的绘画、书法活动,让他们用手中的笔表达庆祝中国国庆的喜悦之情。学生们热情高涨,纷纷拿起笔,认真创作起来。陈锦兰画了天安门和中国地图,写了“我爱你中国”;万兆祥画了五星红旗、长城和火箭,写了“欢度国庆76周年”;任沙华写了“生在国旗下,长在春风里……”;林秀萍写了“十月国庆红日升,华诞欢庆九州同……”看着孩子们笔下充满创意的作品,我感受到了他们对中国的喜爱和对不同文化的接纳。
在分享环节,学生们纷纷讲述自己心目中的中国。有的说中国有古老的长城;有的说中国有速度很快的高铁;有的提到中国的美食,如饺子、北京烤鹅等。通过这些互动,学生们对中国的了解不再局限于书本和影像,而是有了更直观的体验。他们对中国国庆节的情感也从最初的好奇转变为由衷的祝福,学生们纷纷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着“国庆节快乐”。他们的话语虽然简单,但却充满真诚,让我深刻体会到跨文化交流的魅力。
反思不足,明确前进方向
当然,这次班会也有一些遗憾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在介绍中国国庆节的过程中,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学生们对一些词语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比如,“爱国主义”这个词,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比较抽象。为了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我结合了柬埔寨的历史和文化,讲述了柬埔寨人民为了国家独立和自由而奋斗的故事,让他们明白爱国主义是一种对自己国家的热爱和奉献精神,无论在哪个国家,这种精神都是相通的。接着,我相机教育孩子们,要热爱自己的国家,还要用实际行动来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这个教学环节让我认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用更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讲解,并结合当地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
使命在肩,文化传承不息
这次以中国国庆节为主题的班会,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援教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作为文化的传播者,我们肩负着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使命。在异国他乡的讲台上,每一次的教学都是一次文化的播种,每一个学生都是文化的传承者。
2025年这个国庆节,虽然我不能亲身参与国内的庆祝活动,但我在海外用自己的方式为祖国庆生。我相信,无论身在何处,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都有一面五星红旗在飘扬。在未来的援教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设计更多富有创意和互动性的文化活动,让中华文化在异国他乡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将更加深入,中柬两国友谊的桥梁将更加坚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