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国一月:暖灯映文心,执教他乡亦故乡

· 侨办教师 申瑾

来柬埔寨任外派中文教师已过月余,初踏这片土地时的陌生与忐忑,恰似宣纸上未晕开的墨点,如今早已被日复一日的暖意,细细晕染成温润又明亮的底色——这份暖,是江源明校长的悉心关照,是孩子们对中文的热忱,更是他乡渐生亲切的安心。

犹记初抵那晚,夜色如墨,航班落地时已近深夜,夜风裹着微凉。走出机场闸口,远远便望见一群人举着牌子等候,为首的正是年过七旬的江校长——他花白的鬓发沾着夜露,脊背虽不似年轻时挺拔,却依旧稳稳地站在夜风里,见我们出来,眼神立刻亮了起来,身旁的老师们也笑意盈盈地迎上前,自然地接过我们手中沉甸甸的行李。那一瞬间,异国他乡的疏离感骤然消散,江校长眼里的关切与身后团队的热忱,成了我在柬国收到的第一份沉甸甸的温暖,也让我笃定,这段中文教学旅程,自起点便满是光亮。

- Advertise -

这份暖意,此后便如细密的雨丝,浸润在每一个日常里,藏着江校长不张扬却格外走心的用心。中元节时,他惦念我们念家,早早备好烧鸭与家乡味的肉食,让我们在饭香里寻到熟悉的节日慰藉;中秋未至,他又记挂着节日的心意,提前两周特意找我们聊天,一一问清每个人喜欢的口味,再悄悄提前备好当地特色月饼——没有多余的话语,却把“把我们放在心上”这回事,做得分外实在。生活里,他的关怀简单却恳切,每次我们说要外出,总不忘再三嘱咐“路上注意安全,有事随时联系我”;教学上,江校长虽不直接授课,却总能提前帮我们摸清当地孩子的接受特点,比如哪些中文表达更贴近他们的日常语境、怎样的课堂节奏能让他们更专注,还会把自己多年观察到的教学巧思,细细讲给我们听;身边的老师们也格外热忱,常主动来和我们交流课堂互动的小技巧,分享当地文化背景,相处间满是真诚与默契。

而课堂上的孩子们,更是这段时光里最耀眼的光,让我愈发笃定中文教育的意义。每次走进教室,总能看见一双双清澈的眼睛亮晶晶地望着讲台,不等我开口,便会齐声用还带着生涩尾音的中文喊“老师好”,那声音清脆又响亮,瞬间驱散所有疲惫。教他们学日常对话,从“你好”“谢谢”到“今天天气很好”,每个人都高高举着小手,哪怕说得不够流利,也会涨红小脸认真表达;教师节那天,孩子们更是藏了满心的心意——课后围上来时,小手背在身后,一个个变戏法似的掏出自制贺卡,卡片上用歪歪扭扭的中文写着“老师,节日快乐”“我爱中文,也爱老师”,还有人画了小小的老师和学生,旁边标着“我们一起学中文”。那些稚嫩的字迹与可爱的画,虽简单却满是真诚,接过贺卡的瞬间,心底的暖意比任何时候都更浓烈。

他们对中文的热爱,从不是被动的听从,而是主动奔赴的欢喜——会在课堂间隙围过来,指着课本上的插图问“这个用中文怎么说”;会把刚学会的短句记在心里,见了面就笑着说“老师,今天开心”;还有孩子拉着我的衣角,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认真说“以后要学好中文,去中国看看”。看着他们眼里藏不住的好奇与向往,我愈发坚定:能以中文为桥,让这些孩子透过方块字看见更广阔的世界,是我作为侨办外派教师最幸运的事。

如今回望这一个多月,当初的忐忑早已变成深深的眷恋,陌生也成了满心的亲切。江校长藏在细节里的温暖、老师们的热忱相助、孩子们对中文的炽热向往与纯粹心意,像一束束光,照亮了我在柬国的教学路。我忽然明白,这份工作从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而是心与心的相拥、文化与文化的共鸣——我教他们中文,他们却用最质朴的善意,让我读懂了“执教他乡亦故乡”的深意。

未来的日子里,我想带着这份热爱与感动,继续握紧手中的“中文之笔”,在柬埔寨的土地上,耐心教孩子们写好每一个汉字、说好每一句中文。我想陪着他们从“你好”学到更多,也想把江校长的温暖、老师们的热忱、孩子们的心意记在心里,做中文的传递者,做温暖的延续者——因为在这里,我不仅是一名中文教师,更是被时光与人心温柔以待的幸运者,是愿以文为炬,照亮他乡教育路的践行者。

你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