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教路上的中秋“挫折课”:教育的再审视
- 广肇学校 侨办老师 阳 灵
时光匆匆,来广肇学校援教已是第八周。在这段充实的日子里,中一下班的孩子们宛如一束温暖的光,照进了我的心田。他们正值十四五岁的年少时光,与我远在中国的儿子年龄相仿,每每看到他们,我便不由自主地将他们视作自己的孩子,满心都是关爱与期许,爱得深沉,也责得严格。
为了培养学生们的自学能力,我抓住并创造每一个可以让他们锻炼的机会,精心为他们布置各项任务,期望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与进步。中秋佳节临近,学校精心策划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包括深入了解中秋节的来历、绘制充满节日氛围的黑板报、讲述动人的中秋故事、吟唱悠扬的中秋歌曲以及亲手制作精美的灯笼等。为了让这些活动达到理想的效果,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采用小组分工模式,叮嘱大家自主协作完成任务,认真准备故事和歌曲,期待他们在活动中尽情展示自己的才艺。
周五的庆祝活动如期开启。我先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了此次活动的重要意义和具体内容,随后便邀请负责讲故事和唱歌的小组同学上台展示。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学生们竟相互推诿,面面相觑,纷纷声称这不是自己负责的,而是班上某位同学的事情。当我找到所谓的“负责人”询问情况时,他却一脸茫然地说不清楚。目睹这一幕,我的怒火瞬间被点燃,怒目圆睁却沉默不语。原本喧闹的教室瞬间安静下来,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全然不知老师为何如此生气。待所有同学都安静下来后,我难掩内心的失望与愤怒,严厉点名批评了负责讲故事的小龙同学:“你答应了老师的工作却不认真完成,遇到困难也不及时汇报,这种行为是极不负责任的!这不仅是对自身的不尊重,也是对老师的不尊重。倘若将来步入社会,依旧秉持这样的态度和行为,必然会四处碰壁,没有人会容忍这样的行事风格!”
一番批评过后,学生们原本洋溢着笑容的脸庞顿时失去了光彩,变得面无表情。接下来的唱歌环节也笼罩在一片沉闷压抑的氛围之中,学生们毫无情绪地应付着,原本欢乐祥和的中秋庆祝活动变得格外阴沉。而被我点名批评的小龙同学,平日里可是课堂上最为活跃积极的那一个,此刻却像变了一个人,整堂课都一言不发,脸上写满了委屈与伤心。
事后冷静下来,我开始深刻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学生犯错固然需要指出并帮助他们改正,但在这样一个本应充满欢声笑语的节庆日子里,除了当场严厉批评之外,是否还有更为妥善的处理方式呢?学生正处于不断犯错、尝试纠错的成长阶段,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认识错误的根源,并给予正确的指引,帮助他们逐步改正。而采用恰当、温和且富有建设性的教育方式,对于促进学生的积极转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刻,我意识到自己也欠学生们一个真诚的道歉。作为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布置任务,在任务执行过程中给予适时的引导、积极的交流以及有效的沟通,才是确保学生顺利完成任务的关键所在。
周一的课堂上,我真诚地和学生道歉,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告诉学生我为何生气,我错在哪里,学生们应该如何改进。孩子们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这次经历成为我援教生涯的重要一课。它让我铭记:在华文课堂上,我们既是文化的传递者,更是心灵的守护者。面对成长中的错误,比起严厉的斥责,节日里的包容、困境中的援手、犯错后的共情,更能让中华文化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帮助他们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