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柬埔寨的文化传薪之旅
作者:广肇学校 侨办老师 杨小燕
在柬埔寨金边广肇学校的校园里,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整齐的书桌上,混合在孩子们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诵读课文的声音里。作为中国侨办外派至此的教师,我站在教室门口,望着这些学生稚嫩而认真的脸庞,忽然意识到自己正站在一个特殊的文化交汇点上——不仅是中柬两国文化的交汇,更是海外华人对中华文化血脉追寻与现代教育理念融合的现场。这种双重文化传薪者的身份,让我的外派经历超越了简单的教学工作,成为一场深刻的文化理解与人性连接之旅。
初到柬埔寨时,我怀揣着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感,却很快遭遇了“文化距离”的震撼。记得第一次带着精心准备的教案讲授古诗词时,学生们困惑的眼神让我意识到问题所在——这些第三代、第四代华裔孩子或者是完全的柬埔寨血统的孩子,虽然被家人送到华文学校,但他们的思维模式和生活环境却是完全柬埔寨模式的。我的教学必须跨越的不仅是语言障碍,更是文化认知的鸿沟。调整从最基本的开始:将李白的“床前明月光”与柬埔寨传统节日中的月亮崇拜联系起来;用当地流行的水果名称作为汉语词汇教学的素材;甚至手舞足蹈解释复杂的词汇概念。这种双向的文化适应,让我逐渐明白,文化传播不是单向灌输,而是要在理解受众文化心理基础上的创造性转化。
广肇学校的特殊性在于,它既是柬埔寨华人社群的文化堡垒,又是柬埔寨学生接触华文的重要途径,更是中柬友好的民间桥梁。在这里教学,我深切体会到海外华文教育承载的多重期待。年迈的会长,希望我们“不要让孩子们忘了祖宗的语言”,年轻的父母则更关注孩子能否掌握实用的汉语为未来创造就业机会。这种传统保持与现实需求之间的张力,促使我们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我们常常在教学中设置中柬文化比较。通过节日、饮食、家庭观念等具体话题,让学生自然领会两种文化的精髓。当看到学生用流利的汉语为我们中国老师介绍柬埔寨传统文化时,我感受到的不仅是语言教学的成果,更是文化理解的萌芽。
在跨文化教学实践中,最珍贵的莫过于那些打破隔阂的“共情时刻”。班上有小女孩,起初对中文学习极为抗拒,直到我们一起阅读了一则描述金边来历的“奔夫人“的故事。当她发现熟悉的故事可以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得同样优美时,眼神中的抗拒化为了好奇。另一个小男孩,第一次听祖父讲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华人逃难到柬埔寨的艰辛历程,从此他的汉字作业突然变得极其工整。这些教育瞬间让我明白,真正的文化传承必须触动心灵的情感开关,而教师的工作就是敏锐地发现并创造这样的连接点。
雨季来临的时候,广肇学校迎来了柬新年庆典。看着舞台上柬埔寨的学生们用中文演唱歌曲,台下我不禁热泪盈眶,轻轻擦拭眼角,我对自己作为文化传薪者的角色有了新的理解。教育不是简单地复制文化,而是在新的土壤中培育文化的新生命形态。在柬埔寨的每一天,我都在见证中华文化基因与当地文化环境的奇妙融合过程,这种融合不是文化本质的丧失,而是其在全球化时代的创造性延续。
到作为侨办教师,我们最丰厚的回报不是金钱,而是我们播下的语言的种子,是一种跨越国界的文化理解能力。当这些华文学子长大成人,无论选择何种人生道路,这种文化共情的能力都将成为他们宝贵的财富。而我有幸成为这一过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这或许就是教育工作者所能期待的最美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