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棉土地上的汉语星光 ——三代柬埔寨教师的播种之路

·公立华明学校侨办教师  岑晓宁

离别的钟声已经敲响,回首过去的这一年里,我从中国来到柬埔寨教中文,在公立华明学校度过了三百多个日夜,这里的人、事、物让我难以忘却只能用文字将其记录。

在柬埔寨首都金边市的郊区,有一所建校快八十年的华文学校——公立华明学校,尽管曾因历史原因中断办学,但在2001年正式复课以来,一批又一批的柬埔寨华文教师用粉笔与汗水编织着教育的接力赛。他们中有历经战乱仍坚守讲台的白发长者,有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一颗初心的中年骨干,也有带着新思维回归的华裔青年。这是一场关于文化根源的守护,更是一幅跨越时空的教育图景。每天清晨,校园里都会响起琅琅的中文读书声,伴随着读书声,我们的故事就此开始。

一、老教师:烽火中的文化守灯人

清晨,83岁的任群芳老师到校后就会坐在办公桌前忙碌起来,或是批改作业,或是备课。这位戴着老花镜、留着短发的老人,是华明学校里最年长的教师,但这并不会影响她在教学上的严格要求:教拼音时,她会一遍又一遍地给学生带读;教数学时,从书写到算法都会娓娓道来。低龄的学生对中文不理解,那就再用柬语讲解一遍。这日复一日的教学中,任老师就是这样教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学校里许多年轻老师都曾是任老师的学生。而像任老师这样的教坛长者,学校里还有好几位。

初到柬埔寨时,我常常会诧异于作为一位柬埔寨人为什么一直坚持华文教育。慢慢熟悉后,任老师也告诉我她的经历:1978年,为了逃避战乱她去了中国,并找了位中国先生在那成了家。在中国生活十多后,因为思念柬埔寨的亲人与及不习惯北方寒冷的气候,一家三口返回柬埔寨生活。从那时起,她就一直从事华文教育。新冠疫情期间,先生因病离去,从事导游工作的独生子也会经常带团前往中国,不能时常陪伴身边,但年迈的她依旧坚持教书。尽管如今家庭早以不需要她工作来维系,但她也常说,在学校里能跟老师、孩子们说中文,那是一件很开心的事。也许这就是深植于骨子里的华文根!2023年2月,任老师获得柬华理事总会颁发的“华校教师终身贡献奖”,表彰他们为柬埔寨华文教育所做出的重要贡献,数十年如一日,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点亮别人。

二、中生代:架设文化桥梁的摆渡者

走进四下班的教室,45岁的蔡兴老师正在用高棉语解释“自相矛盾”的故事。作为柬埔寨华校培养的第一批本土教师,他们就是华校的中流砥柱,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与校务管理工作。作为第三代华裔,皮肤黝黑的蔡老师咋一看跟柬埔寨本地人没啥差别,但当他滔滔不绝地用中文讲成语、俗语、经典故事,就是中国来的我也不禁为之赞叹。今年2月,新学期开学前正逢元宵节,柬埔寨各地举行隆重的游神活动,蔡老师给我们这一群中国老师细细讲解了游神的传统,无论是红孩儿,还是三山国王,他都会把传说详细的跟你一一道来。我们不禁为他的知识储备量而惊讶。

蔡老师不仅中文好,柬文也是学校的标杆。学校里所有的通知、告示,柬文版都是由他来把关,而中柬课的课后练习、笔记也都是由他负责检查。如果发现柬文上的错误,他就会给年轻的柬埔寨老师们指出来。像蔡老师这一批成长于九十年代的教师,亲历了华文教育从复苏到转型的全过程。蔡老师坦言:“现在柬埔寨的学生学习压力太大了,要学柬文,又要学中文,有些还要学英文,但我们也要守护传统,不要忘本。”

三、新生代:数字时代的文化创新者

23岁的陈金璇是学校里年轻一代的“大姐大”,尽管年纪不大,但教龄已有5年。圆圆脸蛋的她爱笑、爱唱,她会唱很多中文歌曲,HSK考过五级、HSKK过了高级,中文好又特别友善。刚到异国他乡的我们,遇到什么困难都会找她帮忙,而她总是笑脸相迎,竭力帮助我们。后来相熟了,同行的黄老师开玩笑地说:“金璇就算是翻白眼也是可爱的。”

金璇说她喜欢中国,她去过北京、内蒙古、上海,看着她Facebook上汉服簪花照,还有在碧绿草原上奔跑的照片,你就能感受到她内心的欢愉。就是这个笑起来甜甜的女孩把数字时代带进了华校。她负责学校Facebook上公众号的管理,学校的各种活动由她拍摄后进行编辑上传,可以说金璇就是学校对外宣传的窗口。

学校里还有很多二十出头的年轻教师,学校注重本地教师的培养,一旦有去中国学习的机会,就让他们外出学习。而正是这批年轻教师,正在重塑华文教育的形式。课上他们既是学生的严师,课后他们也是学生的益友。上课时,他们教学一丝不苟;下课后,他们又跟学生打成一片,学生们的心事也喜欢找他们倾诉,此时他们就是学生的“知心哥哥”、“知心姐姐”。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经历,一代人又有一代人的追求。无论是任老师、蔡老师,还是金璇,三代人的教学理念在碰撞中融合,最终形成了华明兼顾传统与创新的特色课程体系,他们也正是柬埔寨这片热土上华校本土教师的代表,柬埔寨各地还有像这样的许许多多默默耕耘教坛的老师们,他们爱岗、敬业、友善。传承是最好的致敬,中文就是他们的学习与教授中得以在这片高棉土地上延续,而他们就是华校之光。

夕阳西下,学校一楼的展示墙上,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照片在余晖中交相辉映,相片里华文教师们面容也在悄然改变。在柬埔寨这个华人不足总人口8%的国度,三代华文教师用各自的方式诠释着教育的真谛。他们或许永远等不到桃李满天下的时刻,但那些在双语环境中成长的学生,终将成为跨文化理解的种子。正如学校礼堂前那副对联:“师傅诗礼催开桃李校园暖,学贯古今哺育英才输墨香”。教育是一份传承,更是一份修行,这些华明之光在百色河东岸照亮着华文教育的路,还会一直闪耀着。

你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