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星汉织就的中式浪漫
文 / 陈世龙
初秋夜,天微凉。此时,天高气爽,夜空如洗,星光闪烁。极目远眺,平日高高在上的银河似乎不再那么遥远。寻寻觅觅,银河两岸是否已搭起了一座鹊桥?桥的两端是否站立着传说中的牛郎织女?
七夕的根,深扎在中国传统的土壤里。《荆楚岁时记》有载:“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千年前的乞巧习俗,至今仍在时光里流转。
而七夕最动人的,莫过于那则浸润着中国特色的传说——牛郎星与织女星隔银河相望,喜鹊架起的桥,托着一年一聚的期许。虽然没有童话故事里王子和公主的幸福圆满的结局,却蕴含中国人对“坚守”与“团圆”的执念。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将这份执念写进诗里:秦观叹“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道尽中式爱情的通透;林杰吟“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绘出星河下的浪漫图景。
牛郎织女的凄美传说,给七夕节增添了浓厚的中式浪漫色彩。历经千百年的流传,牛郎织女这一古老而动人的爱情故事,已成为了“勇敢追爱”和“真爱不渝”的象征。多年前的七夕,吾曾有感而发,习得小诗一首:七夕鹊桥跨银汉,牛郎织女立两边;阔别一载君安好?但愿长守不羡仙。牛郎织女情动天,梁祝真爱千古传;有情人儿惜当下,今生夫妻百世缘。
时至今日,中国诸多地方依然保留着古老的七夕节的传统习俗。北方小院的晾衣绳上,彩纸鸢系着红绸,承载着“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的期许飘向星河;庭院角落的石桌上,摊开着泛黄的古籍,这是“七夕晒书”的旧俗——古人认为七夕阳光最烈,可驱书虫,宋时就有“七月七,晒经书”的记载。看着书页在风里轻翻,闻着墨香混着阳光的气息,成了文人墨客的雅趣。
南方水乡的埠头边,一排排陶罐静静地伫立,正收集“七夕水”。民间传此夜之水久存不腐,可治百病;福建莆田的案几上,米粉捏塑的牛郎织女、喜鹊桥静立,蒸透的米香里包裹着团圆之意;广东的供桌上,糯米“七夕丸”泛着柔光,承载着对爱情顺遂、家庭和睦的祈愿。这些独特的庆祝方式,将传说与生活紧密相连,让七夕不仅是爱情的象征,更成为了承载着中国人家庭观念与美好期盼的节日。
也许在某地,依然会有七位窈窕女子,于七月七晚,进行着古时民间流传的浪漫仪式:相传七夕之夜,若有七位情投意合的女子,便可相约在庭院中设案,于浩瀚星河下焚香叩拜,义结金兰,名曰“姐妹盟”。据说在这天夜里结盟的姐妹会友谊长久。
七夕,亦乃中式浪漫的“成人礼”之日。在神州闽南方言区(闽南地区、汕尾海陆丰地区、潮汕地区)和客家地区有一种浪漫的成人礼叫做“出花园”,寓意未成年的孩子就像在充满温馨的氛围的花园中成长的花朵,但孩子虚岁满十五时便已成年,要将其“牵出花园”,让其有独立生活的意识。“出花园”仪式是为了提醒孩子成年后要面对世界,要有担当,要为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
如今的七夕,已成为了许多中国年轻人默认的“中国情人节”,而玫瑰与巧克力增添了西方的罗曼蒂克氛围。然而,无论是红玫瑰铺就的热烈,抑或巧克力融化的甜腻,皆仿佛直白得让人猝不及防,且少了些厚重之美。
中式浪漫,从来不是轰轰烈烈的告白,而是细水长流的陪伴。兰夜,市井间少了些喧嚣,多了份温柔。没有烛光晚餐的精致,却有烟火气里的温暖;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却有“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深情。
七夕的浪漫,从来不是转瞬即逝的惊艳,而是代代相传的传统,是融入生活的中国特色,是藏在一针一线、一茶一盏里的深情。她如星河般璀璨,犹岁月般绵长,在中国人的心中,永远闪耀着温柔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