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种子,在异国课堂生根发芽——当中文遇见高棉微笑

· 华明学校秦陈露

时间过得很快,来到柬埔寨当国际中文志愿者老师,转眼已经两个月了。刚来的时候,一切都让我感到新鲜:陌生的城市、不同的语言,还有那种“要重新学习生活”的兴奋感。也许因为我性格里有一些包容和好奇,所以适应得比想象中快。

真正的挑战,来自课堂。

- Advertise -

我带三个年级的中文课——从零基础的学生到能进行简单对话的中级班,跨度大、任务重。备课时常常要准备三份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时候甚至要把一堂课拆成几种语言层次去讲。那种“既要让他们听懂,又要让他们喜欢”的难度,是我之前没有想到的。

这里的课堂氛围更偏向传统——老师讲、学生听。他们习惯坐得笔直,很少主动发言。加上每个班级中文水平参差不齐,听不懂老师的指令。刚开始我按照国内的方式设计了小游戏、分组活动,结果学生看着我,笑得有点拘谨又疑惑,好像在想:“老师在说什么?”那一刻我意识到,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可我仍然想试试。

我开始在课堂里加一些小变化:在遇到复杂难懂的词语时,我会提前制作卡片,附上词语拼音和柬文翻译——这样的方式会初阶段的学生更易于理解,但我也意识到,单纯的翻译法无法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得到更多的语言练习于是我尝试更多的互动形式:在教学“骨骼和肌肉”时,我让他们画图和直观表达自己身体结构;讲到中秋节时,我带他们画月亮、讲嫦娥的故事,还分享了一些有趣的中国文化课堂小故事。那一刻,学生的眼睛里闪着光,他们对中文的兴趣,仿佛被一颗小小的种子点亮。

文化的交流,常常发生在不经意之间。学生们也会在课堂上和我分享柬埔寨的亡人节、送水节等传统节日。我也会告诉他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春节等。我们一边学中文,一边了解彼此的文化。我告诉他们,红色在中国象征喜庆;他们告诉我,柬埔寨人见面时会双手合十,表达尊敬。语言成了一座桥,让两种文化在课堂上相遇。

当然,也会有焦虑的时候。教学任务紧、时间有限,而“有趣”又需要耐心去经营。如何在“进度”和“兴趣”之间找到平衡,是我每天都在思考的课题。但每当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认真又开心的学习,收获笑容与知识——那种期待总能让我重新鼓起劲。

每天傍晚,金边的天空总会被晚霞染成橙红色。那一刻,校园的喧闹渐渐散去,只剩下孩子们脸上的笑容和不远处的微风。它们总能治愈一天的疲惫,让我在异国他乡也感受到温柔与安定。

我想,也许教育就是这样:我们一边在反思,一边在成长;一边在前行,一边在寻找属于自己的节奏。

让中文课变得有趣,不只是为了学生的笑声,也是为了让这片异国的土地上,多一份语言的共鸣与文化的温度。

你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