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湄公河畔播撒汉语的种子

· 柳州市柳东新区实验小学援柬埔寨公立华明学校教师 覃春莹

2024年7月,骄阳灼烤着大地,我带着使命与期待,踏上金边这片热土,成为铁桥头公立华明学校的一名援教教师。一年的时光如湄公河的流水,匆匆而逝。华明校园里那熟悉的热浪、蝉鸣、书声、笑脸却在我生命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段跨越国界的教育之旅,不仅让我见证了汉语在异国土壤生根发芽的动人过程,更让我深刻体会到文化交流的深远意义。

一、讲台耕心:在湄公河畔播撒汉语种子

初到华明学校,翻开那本泛黄的《中文》课本,发现教材内容竟与国内部编版《语文》难度相当。面对大部分没有中文家庭背景的学生,看着他们努力辨认生僻词时困惑的眼神,我意识到:教材只是起点,教师才是活的桥梁。于是我灵活调整教学策略,摒弃单一讲授模式,广泛运用趣味化、互动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从图片习词到情境学句,从课中的游戏互动到课后的延伸拓展,每每看到学生们露出恍然大悟的笑容时,我总会涌起一股热忱,渴望设计更多有趣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相长的过程,让原本艰涩的汉字学习,变成了充满惊喜的中文探索之旅。

在承担六年级及中学部电脑教学任务时,我始终将提升学生中文运用水平作为核心目标。课程设计紧密围绕语言学习与实践展开,将电脑操作视为强化中文能力的有效工具和实用平台。引导学生在中文操作系统和软件界面中进行操作,熟悉中文术语和指令,增强学生中文环境下的信息处理能力。学生运用所学技能完成各类电子文档作业,将中文语言学习成果可视化、规范化,同时锻炼了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这种“技术为语言服务” 的教学方式,学生在掌握实用信息技术的同时,获得了更丰富、更贴近实际应用的中文输入、阅读、写作和表达训练机会,有效促进了其中文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更坚实的双语基础。每当看到学生们熟练的敲打着方块字,每当听到他们脱口而出的中文表达,我都更加确信:真正的因材施教,就是要为每颗求知的种子找到最适合生长的土壤。

二、巧手传韵:让中华文化绽放高棉校园

援教期间,我积极策划并组织了多项中国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努力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的使者。我成功组织了六下班学生开展“巧手剪乾坤”剪纸传统文化体验活动、“翰墨飘香”硬笔书法体验、“匠心漆韵”非遗漆扇制作等传统技艺体验活动。从讲解文化内涵到手把手教授技艺,学生们在动手实践中深刻感受到中华传统工艺的精妙与魅力。这些活动为学生们搭建更多了解中华文化的桥梁,也为中柬文化交流播撒下新的种子。

尤其难忘的是毕业前夕,为了给学生们留下一份充满中华文化韵味的珍贵记忆,并集中展现一年来的中文学习成果与文化浸润成效,我精心策划并组织我们六下毕业班学生编排了融合古典诗词吟诵、合唱与舞蹈元素的《明月几时有》诗配乐表演。学生在反复诵读苏轼千古名篇、理解词作意境、配合音乐韵律表演的过程中,深度体验了中文的音韵之美、意境之远和情感之丰。这份师生共同创作、用心演绎的毕业礼物,流淌学生们对中华诗词的懵懂热爱,也寄托着我们对未来的共同期许。

这些活动不仅让柬埔寨学生近距离触摸中华文化,也让我重新审视传统的价值——真正的文化传播,不在于宏大的叙事,而在于点滴的浸润。

三、山海回望:教育是永不落幕的接力赛

离别之际,翻看学生们的作业本,那些从歪歪扭扭到工整流畅的汉字,记录着他们一年的成长,也镌刻着我作为教师的欣慰。援教一年,情系一生,援教工作或许有期限,但华文教育却如湄公河的流水,绵长不息。柬埔寨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对老师的真挚情感,江源明校长、郑楚珠主任、本地老师们对我的信任与帮助以及华明学校同仁们的敬业精神,都深深感动着我。这段宝贵的经历,不仅是我职业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更是我人生中无价的精神财富。

如今,我即将踏上归途,但我知道,华明学校的教室里仍会响起琅琅的中文诵读声,而我的行囊中,已装满了柬埔寨阳光的温暖、学生笑脸的灿烂,以及跨越山海的教育情怀。这,或许就是援教最美的意义——让语言成为纽带,让文化照亮心灵,让教育的故事,永远书写下去。

华文教育的真谛,或许就像柬埔寨的雨季——我们不知道每滴雨水会滋养哪粒种子,但只要持续浇灌,终会看见一片森林的萌芽。而我很幸运,曾在这片热土上,做过一阵及时雨。

你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