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再赴吴哥,时光雕琢的心灵之旅
·干拉省加江市培英公校广西侨办老师 莫如朋
2025年柬埔寨送水节,我有机会再次走进吴哥窟、洞里萨湖、姐妹庙等这些柬埔寨文化瑰宝之地。作为一名中国外派柬埔寨的援教老师,这一趟重返之旅,不再是单纯的游览,而是一场心灵的深度对话,是援教经历与古老文明之间的一场奇妙邂逅。
旧地新景,历史余音中的沉思
踏入吴哥窟,那座历经千年风雨的宏伟建筑再次矗立在我眼前。去年第一次来的时候,更多的是被它壮观的建筑规模所震撼。而这次,作为援教一年的中国外派老师,我心中多了一份对历史传承的思考。
看着那些雕刻精美的壁画,旅行团的林导绘声绘色地讲述着上面描绘的古代柬埔寨的神话故事、战争场景和日常生活……我不禁想到,在援教过程中,我们也肩负着传承文化的重任。要让孩子们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明白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只有扎根于深厚的文化土壤,才能茁壮成长。
在巴戎寺,那一张张微笑的面容依然神秘而迷人。它们俯瞰着世间的一切,仿佛在传达着一种超越时空的宁静与智慧。在林导的带领下,我绕着寺庙缓缓行走,感受着每一尊佛像的注视。这让我意识到,教育也应如同这些佛像的目光,给予孩子们温暖、包容和引导。无论他们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在老师的目光中找到勇气和力量。
神殿幽秘,塔普论神殿的心灵对话
走进塔普论神殿,仿佛进入了一个神秘的世界。巨大的树木与古老的建筑相互缠绕,树根如同蟒蛇一般紧紧地包裹着石块。这种自然与建筑的融合,让人感受到一种强大的生命力。
我在神殿中静静地坐了许久,与周围的环境进行着一场心灵的对话。我思考着教育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应该让孩子们亲近自然,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和力量。同时,也要像塔普论神殿一样,将教育与文化紧密结合,让孩子们在文化的熏陶中茁壮成长。
建筑传奇,宫殿与台塔间的教育思索
巴本宫殿、空中宫殿、斗象台和十二生肖塔,这些建筑各具特色,展现了古代柬埔寨高超的建筑技艺和独特的文化内涵。本巴宫殿的精美装饰和宏伟布局,空中宫殿的神秘与奇幻,都让我感叹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斗象台曾经是举行盛大仪式和庆祝活动的地方,十二生肖塔则有着独特的象征意义。这些建筑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教学的生动教材。在援教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通过了解这些建筑背后的故事,学习历史、地理、艺术等多方面的知识。
山巅远眺,巴肯山的教育展望
登上巴肯山,俯瞰着整个吴哥古迹群,那壮观的景象尽收眼底。夕阳的余晖洒在建筑上,给它们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站在山巅,我思绪万千。援教工作就像攀登这座巴肯山,虽然过程中会遇到困难和挑战,但当我们站在高处,回首望去,会发现自己已经走过了很长的路,也看到了孩子们的成长和进步。
展望未来的援教之路,我深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海外华文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方法,让更多的孩子受益。就像这巴肯山的夕阳,虽然会落下,但明天又会升起,希望永远在前方。
生命之湖,洞里萨湖的灵动启示
来到洞里萨湖,眼前是一片波光粼粼的水面。湖水滋养了周边无数的生命,渔民们依靠着湖水生活,他们的船只在湖面上穿梭往来,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洞里萨湖就像一位母亲,无私地给予、包容着一切。
这让我联想到教育,老师也应该像洞里萨湖一样,成为孩子们成长的滋养者。要包容孩子们的不足,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去探索和成长。同时,也要教会他们懂得感恩,感恩大自然的馈赠,感恩身边的每一个人。在湖岸边,我看到一群孩子在嬉戏玩耍,他们的笑声在湖面上回荡。这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援教的决心,要让这些孩子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信仰微光,姐妹庙前的心灵触动
姐妹庙是柬埔寨人心中神圣的信仰之地。庙内香烟袅袅,信徒们虔诚地祈祷着。我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他们专注的神情,感受着信仰的力量。对于援教的我们来说,信仰同样重要。我们要相信教育能够改变孩子们的命运,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无限的潜力。
在与旅行团林导的交流中,我了解到有的信徒每天都会来姐妹庙祈祷,希望家人平安、国家繁荣。这种对生活的美好期许和对信仰的坚守,让我深受感动。在援教工作中,我们也应该怀揣着对海外华文教育的信仰,用爱和耐心去浇灌每一朵柬国未来的花朵,期待他们在知识的滋养下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使命在肩,文化传承不息
这一次重返吴哥之行,更像是一场与自我的对话。在援教的过程中,我付出了汗水和努力,也收获了孩子们的爱和信任。而吴哥窟,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它让我明白,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我们都应该像吴哥窟一样,坚守信念,传承文化,勇敢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当夕阳的余晖洒在吴哥窟的尖塔上,我知道,这一次的旅程虽然结束了,但我与吴哥窟的故事还将继续。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带着这份对历史文化的敬畏和对海外华文教育的热爱,回到援教的岗位上,用爱和责任,继续在柬埔寨的土地上辛勤耕耘,为这些异国孩子们的未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