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成长相伴,与热爱同行

踏入金边的那一刻,热带季风带来的湿热空气里,湄公河的粼粼波光与街头巷尾的柬式风情交织,开启了我的华文教学之旅。这段经历如一束光照亮了我与孩子们的心灵,载着惊喜、感动与成长,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让我对文化传承与教育使命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

初到华明小学,心中有些许忐忑,但当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喊出“老师好”,所有的陌生与不安都烟消云散。孩子们眼中对中文的好奇与懵懂让我印象深刻。他们大多生长在柬语环境中,中文发音的平仄、汉字的横竖撇捺,对他们而言都是全新的挑战。为了让教学更接地气,我将柬埔寨文化与华文知识巧妙融合:在讲解成语时穿插中柬民间故事。为了让课堂更生动,我结合柬埔寨文化设计教学——教他们用中文介绍自己,介绍家乡。孩子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课堂上常常充满欢声笑语。有个孩子在作文中写道:“我要学好中文,去中国看看,也把柬埔寨的美告诉中国朋友。”简单的话语,让我深知华文教学不仅是语言的传授,更是跨文化理解的播种。

课堂上,他们对中文的好奇格外强烈,跟着我朗读时的专注,让我真切感受到教育的力量。 支教的日子里,我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文化的交流者与学习者。课余时间,孩子们会拉着我学柬语,教我唱当地的童谣。有个调皮的小男孩举手:“老师,我要教你柬语‘你好’,是‘ជំរាបសួរ’!”他踮着脚尖,费力地在黑板上写下柬文字母,我跟着他念,发音不准时,孩子们便围着我纠正,课堂瞬间变成了中柬语言互动的乐园。我也会给他们讲中国的熊猫、长城,教他们唱中文儿歌。这种双向的文化碰撞,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意义。

- Advertise -

这种双向的文化浸润,让课堂不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而是一场心与心的碰撞。 两个月的经历,也让我看到了海外华文教育的坚守与不易。这里的孩子们珍惜每一次学习机会,哪怕课堂条件有限,他们依然睁着清澈的眼睛专注听讲;当地华文教师的敬业与付出,更让我备受触动。他们扎根异国他乡,默默守护着中华文化的根脉,用爱心与责任为孩子们搭建起通往中国的桥梁。这份坚守,让我对“师者”二字有了更重的理解——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传递文化自信与跨文化包容的理念。

夕阳西下,湄公河的水波染上金边,孩子们用中文唱着《茉莉花》,歌声伴着晚风回荡在校园里。这段与金边师生相处的时光,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却在每一次语言的碰撞、每一个真诚的笑容里,藏着最动人的温暖,让我深深感受到华文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与心的相连、文化与文化的交融。

你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