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教学日记—棕榈树下的日子
柬埔寨国际中文志愿者 于泽然
在来到柬埔寨之前,她给我的印象是模糊的,魅力吴哥、富贵真腊好像都笼罩在一层潮湿闷热的面纱中。直到我踏上这片土地,看见广袤的青草地上零星散落着几棵棕榈树,湛蓝的天空中低矮的白云绵延无边,我才明白这一幅热带的画卷是多么清晰且热烈。微风吹散满身的汗珠,我终于来到了一个真正的夏天。、
我任教的学校在柬埔寨干拉省的三角路市,这里有两条公路交汇,是一个热闹的小城。学校的学生几乎都是周边居民的孩子,走在路上,经常听见一声“老师好”,但是环顾一圈也没找到学生在哪儿。再走两步,就看到一个调皮的孩子从家里飞奔出来,扬起一张灿烂的笑脸,后面还跟着弟弟妹妹和小狗一起叽叽喳喳地向我问好。如果家长在旁边,我就赶紧双手合十,道一声“囧不理嗦”(您好!)。家长认识我之后,我在菜市场、在超市、在餐馆,总能听到一声声热情的问好。偶尔遇到打车、买菜等交流不畅的时候,也会有一位会讲汉语的家长或学生“从天而降”,帮我解决种种困难。在这个小小的城市里,充满的是关爱与善意。
振民学校全体教师合影
柬埔寨的华校是半日制,学生只需要读半天,上午下午学生人数、水平不一样,所以教学进度也不会完全一致。刚开始教学时,我有时会很着急地赶教学进度。比如说该在课堂上抓订正的时候,我会让他们自己下课后完成,或者要求熟读的课文,即使一些孩子还没有熟练掌握,我也急着进行下一个环节。
有一次,我又有些着急地要开始学新的内容,一个女生说:“老师,不要着急,达拉还不会写词语,我们等等他。”说完后,完成任务的同学自发地开始默默预习新课文,还没有掌握旧课文的孩子也继续练习着。孩子们的友情是多么真挚啊!从那以后,我也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方法,我开始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基础知识,保证每个孩子都能掌握课本上的基础内容,然后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讲授更多的补充知识。慢慢地,我发现作业的完成率高了,越来越多孩子愿意在课上发言,课下用中文和我聊天的孩子也更多了。掌握一定量知识,即使是最基础的那部分,也能极大地提高学生们学习中文的信心,有了信心,进步就不成问题了。这是从孩子们那儿学到的好方法。
春节时与学生一起做糖葫芦
在遇到中国传统节日时,我都会给学生们上一堂文化课。在中秋节时,我设计了“绘出中秋 话出团圆”特色课程,将三年级说话课与“嫦娥奔月”的故事结合在一起,边讲故事边绘出嫦娥、后裔、逄蒙、月亮、兔子等形象。学生们在一幅幅图画中了解了与中秋节有关的神话故事,对中秋节传递的思念之情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元宵节时,我带领学生做手工灯笼,展示舞狮子、踩高跷等民俗活动的视频,介绍元宵与汤圆的不同制作方法,可爱的孩子们争着向我描述柬埔寨的汤圆是什么样子……
学生展示手工灯笼
通过这些课程,学生们对中国的文化也有了更多了解。新学期开始后,我又开启了一个新的文化系列课程,我称它为“认识北京知识窗”。依托二年级课本中《爷爷的信》、《颐和园》等与北京相关的课文,我给学生们详细介绍了故宫、颐和园、长城、天坛、天安门广场等建筑,还有中国尊、鸟巢、水立方等城市地标。学生们很爱在教室中张贴的相关图片前驻足,有时候还会用课文中的句子“颐和园的风景可真美啊!”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室里的“认识北京”知识窗
揭去那一层神秘的面纱,真实的柬埔寨生活犹如一颗棕榈果实,剥开表面粗硬的外壳,里面是晶莹果肉里的丝丝甜蜜。即使工作中高温常伴、条件艰苦,但是学生们渴求知识的目光、学校对志愿者教师的无限关爱、本地人民对中国老师的善意,都让我越来越不舍得这棕榈树下的日子。或许多年后,我会在某个红霞满天的傍晚,想起在这儿感受到的温暖与幸福,那时我必定会感谢二十岁时的自己踏上国际中文教育这条路,必定会对国际中文志愿者的身份感到万般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