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肇教室里的”中国剧场”——15分钟准备一堂惊艳中文秀
· 广肇学校 语合中心 李雪艳老师
金边午前的阳光洒在广肇学校略显喧闹的教室里,这一刻,中文课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形式焕发生机。本周,我作为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带领中三上班学生完成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课文情景剧挑战赛”——从《心愿》、《昆明的雨》、《诺言》三篇课文中任选一篇,改编成3-5分钟的短剧,而这一切,从布置任务到正式演出,仅间隔一节休息时间。
限时挑战:用中文“做”中学,教室变成创作工坊。
“请从三篇课文中选择一篇,提取关键词,改编成情景剧,第二节课表演!”第一节课结束时,我向学生宣布这一任务。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学生们迅速分组、选定课文、分配角色,甚至有人主动请缨担任“导演”。
真正令人动容的是课间十五分钟。没有学生离开教室,每一组都围成一圈,朗读课文、推敲台词、设计动作。有人在黑板上画舞台动线,有人用桌椅简单搭设场景,更有学生到办公室像老师借心愿中的“大布娃娃”道具。一把纸伞代表昆明的雨,一张手写“诺言书”象征诚信之约。这一刻,语言不再只是文本,而成为了沟通、创造与表达的活水。
从文字到舞台:三篇课文,多种文化回响。第二节课的表演环节精彩纷呈。四组学生分别选择了不同的课文,也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文化视角:
选《诺言》的小组在表演中融入柬埔寨“守约”的传统礼仪,并自发升华主题:“诺言不分大小,守信是文明共同的底色”;演绎《昆明的雨》的学生用声效模仿雨声,以轻柔的动作模拟雨中漫步,更用中文形容“湿润、清新、花香”,仿佛把春城带到金边;选择《心愿》的一组则通过“愿望树”的形式,让每位角色说出自己的心愿,并最终以“友谊和平”作结,呼应了华人重视家国情怀的传统。
其中两组学生实现完全脱稿表演,不仅语言流畅,情绪饱满,更展现出对课文深层的文化理解。他们用身体语言、眼神交流和默契配合,跨越了语言的障碍,打动在场每一位观众。
课堂虽小,舞台乃大。作为志愿者,我始终相信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课本,而应成为文化体验与情感共鸣的桥梁。这次限时情景剧任务,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团队协作与临场表达能力,更让他们在自主研读和排练中,真正理解文本背后的文化理念——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诺千金”,还是昆明雨中的诗意,抑或是心愿背后的家国情怀。
“在这样的课堂上,中文不再是陌生的符号,而是他们表达自我、理解世界的工具。”这是我们作为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共同的心愿。
这是一堂没有标准答案的课,却是一堂充满笑声、掌声和思考的课。学生们在有限的十五分钟里展现出的创造力、中文能力和文化共情力,令我深感骄傲。他们用表演证明:语言学习可以如此生动,文化对话可以如此自然。而当每组表演结束,全场响起热情掌声时,我看到同学们眼中的光——那是语言自信的光芒,也是文化之间真正相知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