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柬埔寨:以双向奔赴为笔,共绘成长与温暖的答案
· 乌廊市公立启华学校外派教师 韦燕华
八月末的凌晨,飞机落地柬埔寨,带着夜航的疲惫走下舷梯,便见副会长与本地老师举着牌子等候。他们笑着接过行李,用简单中文闲聊,车窗外夜色未散,风里裹着热带清晨的湿润。车子停在学校门口,脚掌触地的瞬间,漂泊感悄然消散,踏实感漫上心头。彼时凌晨四点半,校园里已有清洁工轻扫路面,晨光未亮的天色中,身影格外安静。来不及细望校园,在老师们帮衬下匆匆收拾好住处,便歇了下来。
次日清晨,推开阳台门,终于看清这片即将扎根的地方:远处绿意层层,棕榈树随风轻摇,红墙白窗的教学楼错落其间,阳光洒在红墙上,晕开暖光。望着这红绿相映的景致,疲惫尽散,心中满是对未来教学的期待,连空气里都藏着待启的温柔。
转眼间,我来到这座被彩色缀满外墙的异域小城,已半月有余。来之前,我也曾想象自己是那一盏灯,是那一扇窗,是能给孩子们“带去点什么”的人。可真正等到上课的钟声敲响,我看着他们陆续跑进教室,有的头发乱蓬蓬,有的校服沾了泥点,但无一例外的是眼里亮晶晶的光——那一刻我突然觉得,我先前所有关于“支教”的想象,都太轻了。
根据学校的教学需求,我被分配到负责教授中二班的华文课程。初次授课之前,我字斟句酌地将准备具体到课堂上所说的每一句话,在宿舍里面对着无人的墙壁排演了无数遍;即便如此,踏上讲台的那天我仍然带着几分生涩和忐忑,说话的句尾夹杂着紧张的颤音。我不知道学生们有没有看出我强装镇定的局促和窘迫,只是按部就班地输出准备好的每一句授课内容。
下课铃响起的那一刻我才惊觉,原来讲台上的40分钟如此漫长,从前觉得走不完的课堂、熬不尽的自习,此刻竟带着淡淡的暖意袭来,原来那些曾以为是“错觉”的枯燥,早被时光酿成了难忘的片段。在我如释重负地想要离开教室时,一个学生叫住了我。他伸出手来要和我碰拳,然后手掌一翻摊开手心,上面静静躺着两颗糖。是那种学校门口小卖部里常见的一元钱可以买一整包的款式。糖的味道我现在已经记不清楚,但我想,以后大概也不会再在收到哪颗糖时感受到比这更加喜悦的心情了。
如今站在异乡讲台,早已没了最初的生涩,目光也从课本移到学生脸上。曾以为他们需要被“点亮”,可慢慢发现,连起初听不懂中文的孩子,也渐渐跟着课堂节奏笑闹,我们在一次次有趣的互动里,早有了无需多言的默契——他们本就自带光芒,而我们不过是一起把课堂变得更热闹些。第一排的女孩不爱说话,却总在我进教室时,悄悄把脸颊染成浅粉,安安静静待在座位上看我上课;调皮的男孩,见我因没带笔和黑板擦慌了神,立马跑回座位取来笔,又麻利地拿起黑板擦递给我,微笑着说“老师给”。下课后,他们围着我,把珍藏的贴贴纸铺在我掌心,你一言我一语说个不停。他们的喜怒哀乐全藏在作业和小测里,偶尔顽皮被说,转头又会用小举动暖你。这些真实的小互动,让我在平凡而琐碎的工作间隙得到些许欣慰的回馈,也恰是我支教路上最踏实的意义。
我渐渐明白,自己从不是什么播种者,更像个有幸踏入麦田的见证者。风是他们自己扬起的,绿意是他们自然生长的,我不过是站在田埂上,静静看着这片生命的蓬勃与起伏。我们总说“支教”,仿佛是我们来给予、他们来接纳。可这半月里,我却日日被他们纠正、打动、教育——他们教我用最纯粹的方式欢笑,教我在不完美中寻得答案,教我在有限的选择里,依旧把日子过得有声有色。我不再急着为他们开窗,反而愿静坐下来,听他们诉说:他们的世界本就缀满星辰,只是闪烁的模样不同,有些星光,就是需要慢慢等才会被看见。
写下这篇支教日记的过程中,我数次踌躇停笔,因为我的支教生活目前还太短暂,似乎没什么值得一提的大事。这段时光也并非全是想象中轰轰烈烈的感动,但这并不妨碍每一个教学瞬间的意义——黑板上写下的每一个汉字,带孩子们诵读的每一段古诗文,课上分享的每一个中国传统故事,都是在悄然搭建一座文化的桥梁。在日复一日的课堂里,我们把中华文化的种子轻轻播撒,让汉字的温度、诗词的韵味、传统节日的习俗,慢慢融进孩子们的认知里。与此同时,我们也在聆听他们的故事,了解当地的文化与生活,在教与学的双向奔赴里,让文化在跨越山海的传递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