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英语为桥,筑支教之路

· 广肇学校 侨办韦丽敏老师

当我带着传播中国文化的初心,踏上柬埔寨这片热情的土地,成为广肇学校的一名支教老师时,我便深知,跨越语言障碍是做好支教工作的第一道关卡。家长们不懂中文,我对柬语完全不懂,家校沟通的壁垒、日常出行的不便,都让我迫切地需要找到一座“沟通桥梁”——而英语,便是我选定的方向。

初到学校,每次需要与家长沟通学生情况时,都必须麻烦本地老师全程翻译,不仅效率低,一些关于学生学习细节的情感传递也难免打折扣,经常麻烦本地老师自己也觉得很不好意思。外出购物时,想买一瓶水、一份水果,都只能靠手势比划,常常闹得哭笑不得。

- Advertise -

这些经历让我下定决心,必须把英语口语练扎实。从那以后,我的课余时间被充分利用起来:清晨吃早餐时,我会打开网络课程,跟着外教纠正发音、练习日常对话;午休时,我把常用的家校沟通话术整理成英文笔记,反复背诵;傍晚放学后,我会留在办公室,主动找英语老师聊天,从天气、饮食这些简单话题说起,哪怕一开始磕磕绊绊,也逼着自己大胆开口。

为了让学习过程不那么枯燥,我还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学唱英文歌。那些耳熟能详的旋律总能让人放松下来,《Yesterday Once More》的怀旧旋律、《Do Re Mi》的轻快节奏,都成了我练习发音和语感的“教材”。我会把歌词打印出来,逐句分析语法、标注生词,跟着伴奏反复哼唱,不知不觉中,不仅记住了大量词汇,口语的流畅度也悄悄提升了。办公室的老师们常常笑着说,每次经过我的座位,都能听到不同的英文歌,仿佛置身于音乐课堂。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我惊喜地发现,家校沟通时,我已经能独立用英语向家长说明学生的学习情况、解答他们的疑问,几乎不再需要本地老师帮忙翻译。有一次,一位家长特意找到我,用不太流利的英语说:“老师,你的英语说得很好,和你沟通很方便,谢谢你这么用心。”这句话让我心里暖暖的,也更坚定了我的努力没有白费。外出购物时,我不仅能清晰表达自己的需求,还能和摊主简单闲聊几句,偶尔还能帮同行的同事当“临时翻译”,这种成就感难以言喻。

如今,英语已经成为我支教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解决了我的沟通难题,更让我能更深入地融入当地生活,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作为一名支教老师,我深知自己肩负着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使命,而语言正是文化传播的基础。在广肇学校的这段经历,让我明白,所谓支教,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不断突破自我、搭建跨文化桥梁的过程。

在未来的一年里,我会继续带着这份坚持与热情,在支教的道路上稳步前行。用英语架起更多沟通的桥梁,让中国文化在交流中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也让这段跨越国界的支教之旅,因这份努力而更加厚重。

你可能还喜欢